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山河故人》

(2019-08-17 06:16:46)
标签:

杂谈

读书

作者:汪曾祺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回忆录,回忆往事,思念故人。慢慢读来,不经意间就会被某个词打动,比如他去探望幼年时的老师,为老师写下一首诗,其中一句提到“师恩母爱”,老师读后大哭不止,不仅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去探望幼儿园老师的学生,还因为想起那时的他不过是三岁的孩子,生母刚刚去世,还在为她戴孝,难免对他颇多怜爱。真真是师恩和母爱兼具,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留下来。读到那些记录他在昆明西南联大时学习和生活的片段,又会有点惊讶,作者说他就是奔着北大的自由散漫学风去的,他要追求的就是潇洒。所以他经常旷课去泡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他会考试不及格,也会找人当枪手来打小抄。这似乎跟我们头脑中的大师形象相去甚远啊。那些老师也是各有特点,闻一多先生的课可以抽烟,沈从文先生的乡音颇为难懂,金岳霖先生的情有独钟,等等。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年代,但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有专家学者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有人说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两个字:自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教子方面的话题,虽然只有片言只语,但也让人深思。

【读书】《山河故人》

有个同学在朋友圈写文晒照,说每次儿子的数学卷子,自己得先做一遍。看着那些让我头疼不已的数学难题,我不禁摇头、叹息,留言说:受不了你,干嘛这么模范!她说,没办法啊。她儿子即将进入小学六年级,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只要她不出差不加班,每天晚上都会陪孩子写作业。经常会在朋友圈发那种文,类似“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的画面。那时我就跟她说,不能陪孩子写作业。她也是无奈地说,没办法啊,不陪他就不自觉,我儿磨蹭。我紧跟着来一句,越陪越不自觉。我心里很清楚,我实际并不想称赞她是一位模范妈妈,因为我对这种行为绝不认同。但是你不可能跟认同这种行为的妈妈去辩论,人家一句话就能把我堵回来:你儿子很优秀吗?但是道理是这样的,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即便你把那些题目弄得再清楚明白,他该不会还是不会,搞不好还会让他产生更加依赖的心理,本来上课时他自己专心点就能听懂的题,现在他会想,反正妈妈会给我讲,我就省点力气吧。这是让孩子学习啊还是让家长学啊!上一期的脱口秀大会邀请的嘉宾是摇滚歌手郑钧,他的一句话让我深有同感,他说要给年轻人试错的机会。其实我们放手让孩子去玩、去浪费时间、去做他感兴趣的事,都是在让他试错,从而学习管理自己。如果能让孩子更早地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别人逼迫着强加给他的,他才有可能由内而外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学习的热情才能保持下去,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深远。

【读书】《山河故人》

话虽然如此说,我自己其实也是矛盾重重。我这个小人物觉得纠结也就罢了,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估计也很矛盾。从林清玄、刘墉、蒋勋这些大作家的文章中了解到,他们哪个也算不上学霸,中学时代常常有考不及格,功课一塌糊涂的事情,被老师和家长嫌弃,但是都没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学者和作家。刘墉甚至说,他本人和他的儿女们的成功都是得益于在课外兴趣上的经验。刚刚觉得有点安慰,突然看到一些文章又让人坐不住了,“毁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给他快乐教育”!我没敢读,我纳闷,如果人这一生连快乐都感受不到,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有,看到许多触目惊心的大数据,比如深圳中考只有不到50%的升学率,人口越来越多,学校师资有限,竞争越来越激烈。还比如只有保持年级前百分之多少的优秀学生才能考取985/211大学,又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作为父母,谁不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啊,谁又敢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满怀信心地对他放任自流啊!基于这样的矛盾,我大部分时间都不太管子健,只在他需要我的时候跟他聊天。上学期间,因为有各科作业的压力,还有篮球鞋的诱惑,他尚能自觉地跟着老师的步伐学习,成绩也不算太差。对这一点我也有点矛盾,那些看起来比他用功百倍的同学大部分成绩都不如他(除了少数真正的学霸),不知道该归功于他的小聪明,还是他对某些学科确实比较擅长。比如历史、生物、地理这些小科,老师让背的复习资料,他从来不主动背,只在老师要求家长签名的时候,给我磕磕绊绊地应付一下。但是考试时他却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拉分不少,因为数学一贯的不好,语文一贯地普通,英语偶尔蒙个90分,综合下来就不算太差。放假期间他可就完全没有自制力了,早上睡到自然醒(好在他不睡懒觉),打球是第一要务,除了吃饭、做义工和写字,大部分时间都在玩。看着他将大把的美好时光浪费在手游、追剧上,难免无名火起,忍不住爆发,偶尔我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忍不住让他去制定有效期只有几天的学习计划,妄想纠正他的不良习惯。

【读书】《山河故人》

读到这本书中汪曾祺先生的父亲对他的随和,还有他对儿子的随和,我不禁一愣,再次努力回到平和的心态。因为他说“笔管条直”最没意思,照着自己的理想(或者别人家的孩子)模式塑造孩子是最愚蠢的!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总想把孩子带回到大众化审美眼光的老路上来,不相信他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前一阵在博客上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家庭里父亲担当的角色就是说理,母亲要负责情感的滋养。我问老公,假如孩子问你人为什么要活着,人为什么要学习,你怎么回答他?他睁着懵懂的小眼睛看着我,摇摇头。我们家爸爸是很不会跟孩子聊天的人,有时候想跟孩子亲近就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让儿子烦他。所以不管是情感还是道理,都得由我来负责,我真是责任重大啊!谁能成为我的主心骨,让我不再动摇?

【读书】《山河故人》

我的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的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

另外摘抄一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

我的作品确实是比较淡的,但它本来就是那样,并没有经过一个“化”的过程。我想了想,说我淡化,无非是说没有写重大题材,没有写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没有写强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但这是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但是“你不能改变我”,我就是这样,谁也不能下命令叫我照另外一种样子去写。

++++

我小时也“以画名”,一直想学画。高中毕业后,曾想投考当时在昆明的杭州美专。直到四十多岁,我还想彻底改行,到中央美术学院从头学画。我的喜欢看画,对我的文学创作是有影响的。我把作画的手法融进了小说。有的评论家说我的小说有“画意”,这不是偶然的。我对画家的偏爱,也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影响。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

++++

有一位评论家说我是唯美的作家。“唯美”本不是属于“坏话类”的词,但在中国的名声不大好。这位评论家无非是说我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我的作品没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我于此别有说焉。教育作用有多种层次。有的是直接的。比如看了《白毛女》,义愤填膺,当场报名参军打鬼子。也有的是比较间接的。一个作品写得比较生动,总会对读者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比如读了孟子反不伐,我不会立刻变得谦虚起来,但总会觉得这是高尚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常常是潜在的,过程很复杂,是所谓的“潜移默化”。正如杜甫诗《春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愿意把这些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我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我写不出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样痛苦的作品,我认为中国也不具备产生那样的作品的条件。

++++

【读书】《山河故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