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究竟是作业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还仅仅是作业的实施者?调研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作业来源主要依靠教辅材料,自己的任务主要是“批改作业”。但优秀的教师往往会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主设计作业或者改编作业,而不是全盘照搬教辅资料上的各种习题。事实上,即使是同样的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在经过同样内容的教学后,学生掌握的情况都会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需要有针对执教班级学生特点自主设计和改编作业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诊断学生,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作业设计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目的,通过选择重组、改编完善或者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形成作业的过程。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关注以下四点:
(一)不断完善教师作业观念,是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前提条件
作业观念主要指教师对作业地位与功能情况的认识,包括作业是否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巩固知识与技能、培养习惯、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科地位等。教师对作业的功能定位,会直接影响作业目标、内容、类型、难度、时间等,从而影响作业效果。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最认可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其次比较认同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的功能,最不认同作业能够“保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结果表明,对于作业功能的窄化,是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作业的确有助于巩固课堂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不应该是作业的唯一功能,作业还可以发挥以下一积极功能:
1.学习的责任心和坚持性。学生每天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本身就是对学习责任心和坚持性的培养,让学生从小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时还要日积月累地长期坚持。一些长作业的设计,除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和耐心。
2.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学习自信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过难,会导致学生学习自信丧失,兴趣下降;同样,作业设计过易,也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在我们的调查中,现今的作业恰恰存在过难和过易两个极端,如何通过难度适宜的作业,让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兴趣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3.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对个体自身认知过的认知,还包括对个体思维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调控能力。相比较而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受到教师影响比较多,而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尤其是完成一些综合性、问题解决类的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4.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受到每节课40分钟的限制,而作业的时空要比教学时空更宽广。教师布置一些综合类、创新类实践类、问题解决类的作业,比如制作一个自动滴灌装置,或参观走访超市形成一份调查报告等,实际上更有助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5.自主管理时间能力。学生每天放学后如何分配各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如何分配自己的休息、学习和娱乐时间,这些都是从小培养的一种自主管理能成为更具胜任力。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而不是包办代替。
当然,上述是作业可能发挥的积极功能,这依赖于教师设计作业的质量。如果教师设计的作业质量不高,不仅不会发挥作业积极的功能,反而会起到反面作用,比如让学生厌学、失去学习自信、影响身心健康等。
(二)系统思考作业各关键要素,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必要条件
从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综合思考各个相关要素,包括思考作业目标、作业时间、作业类型、作业难度、作业必要性、作业可理解性等各个要素的情况。通过对教师作业设计时各相关要素与作业设计质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回归系数均小于0.1,说明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各相关要素并不是单独对作业设计质量产生明显影响,而是通过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后,对作业设计质量产生明显影响。这充分说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像学科课程专家一样系统地思考作业的各个相关要素,需要系统地从作业目标、作业科学性作业难度、作业时间、作业差异等全方位思考作业设计,而不能仅仅考虑其中的某一方面,从而实现作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特别关注某些关键的影响因素。比如,教师如果为了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则需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作业目标、作业选择性、作业多样性、作业可理解性等关键因素;而如果教师更加关注减轻作业负担的目的,则需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作业量、作业难度等方面;如果教师是为了通过作业全面达到既提高学业成绩,又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减轻负担的目的,那么教师就需要全面深入思考作业各个要素的整体性和结构性。
(三)运用作业可视化技术路径,为教师设计作业提供思维工具
在作业设计质量上,我们常常思考的是:为什么教师总是设计不出我们认为的高质量作业?而我们很少去思考:是不是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作业的方法本身出了问题?前者将问题归因于教师本身,后者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聚焦于作业设计方法本身的可理解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上。因此,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提升教师的作业观念,更需要有效的操作路径来引导教师。
作业设计可视化技术路径是借助作业目标设计表、作业属性分析表、作业质量与评价问题链等组成的,是引导教师在作业实践中逐步掌握、内化优秀作业设计的思考方法和路径,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减轻教师认知压力和工作负担。
1.作业目标设计。作业目标设计表涉及目标描述、学习水平等要素。借助作业目标设计表开展作业目标设计,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不同单元作业目标与课时作业目标的关联性、作业目标的结构性。
2.作业属性分析。作业属性表指向作业的内涵品质,涉及作业目标、学习水平、题目类型、题目难度、预计完成时间、题目来源等要素。判断、填写作业属性表的各项属性指标,有助于聚焦设计作业题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反思作业必须达成的内涵和品质,提升作业题质量。
3.作业质量评价与调整。作业属性统计表引导教师在分析每道作业题属性的基础上,还依据单元或课时进行属性指标汇总,聚焦一组作业题的结构性问题,它包括题量分布、学习水平分布、题型结构、难度比例、作业总时间等要素。借助作业分析属性汇总表,参照作业设计质量标准,评价整个单元(或课时)所有作业的各项属性指
标的结构,调整、优化作业题组,是促进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升的专业方法。
作业设计可视化技术路径,不仅解决了作业设计中“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更加注重“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等问题。作业设计可视化技术路径让作业设计不仅有理念,更体现流程、方法、工具与理念的结合,让作业设计不仅呈现终极结果,而且显现设计过程
(四)加强学校作业管理,是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保障机制
目前,不能说学校不重视作业管理,但是学校在作业管理上出现了“有广度,缺深度;多想法,少实践;重形式,轻实质”等问题。比如,学校的作业管理更加关注作业批改的检查,而很少关注作业设计质量;又如,学校在作业管理中更加关注泛化的理念和观念层面的叙述,注重外在时间的控制,但缺乏分学科、分年级的具体要求;再如,学校在日常的作业检查中比较关注批改符号、字迹工整、作业整洁等外在形式,而对于学生作业的结果分析、教师反馈诊断的方式缺乏关注等。
那么,从学校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专业化活动来看,什么样的专业发展活动对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呢?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的研讨等方式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总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需要提升作业效果,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是提升作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作业设计质量又受到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及学校作业管理水平的双重影响。因此,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是解决整个作业问题的关键前提。
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升,不仅需要转变教师的作业观念,需要综合考虑作业各个关键要素,还需要提升学校的作业管理水平,开展有助于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专业发展活动等。其中,加强教师在作业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学校备课组或教研组的研讨,对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效果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