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孔融让梨与约翰争苹果,哪一个更值得推崇?

(2017-07-05 19:50:47)
标签:

转载

在《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中,我常常会选择中外两个经典故事,让同学们分别用批判性思维、平行思维与包容性思维进行思考。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经典故事。

1.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约翰争苹果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一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两个故事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那么到底哪一种做法更值得推崇呢?当我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美国的约翰争苹果中母亲的做法更值得推崇,因为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那种凡事礼让三分的观点不值得提倡。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发现问题不那么简单了。

我把批判性思维分为三个阶段:质疑、求证和判断。我先让同学们对两种观点与主张提出自己的质疑。

对孔融让梨的质疑:
1.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
2.作为孩子,谁都想吃那个最大的梨子,孔融却把大的让给兄弟,自己吃小的,是不是一种虚伪?
3.大人们为什么要宣传这个故事?
4.如果人人都按照孔融这么做,会不会造成懒汉思想、没有竞争意识,不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
5.是不是孔融身体有问题,或者不喜欢吃梨子,所以才装模作样地把大梨让给兄弟?……

对约翰争苹果的质疑:
1.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
2.作者似乎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与小时候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有关,但这个故事有说服力吗?它是个案还是一种普遍规律?
3.这个成功人士是家里的长兄,母亲选择让兄弟们割草坪来决定胜负是否公平?因为作为哥哥,其体力智力水平显然优于其弟弟们,所以这种竞争很难保证真正的公平。
4.母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自己懒,想让孩子们帮自己做家务呀?如果所有的好东西都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是否就一定对社会有利?……

我告诉大家,这两个故事的真假我们暂不讨论,也不去求证,因为无论真假,作者无非是想提倡一种价值观罢了。我们不妨把求证改为思辨,围绕哪一种分配方式更合情合理,哪一种价值观对社会更有利来展开讨论。

对孔融让梨的思辨:
我们先假设孔融让梨时,他的身体状况是好的,他内心也想得到那个最大的梨子,他做出的决定显然是与自己的内心相违背的。但在这个故事的情境中,孔融处在一个决策者或裁判官的位置上,这个位置要求他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个问题,而不能从个人私利出发来做出决策。孔融只有几个选择:
第一,遵从自己的内心,把最大的梨子留给自己,然后根据关系的亲疏把不同大小的梨子分配给兄弟们。这样做的结果极有可能引发抗议。
第二,用抛硬币或猜拳这类的方法进行分配,这样大家能得到什么样的苹果完全靠运气,怨不得他。但这样做的后果也让人对他产生不负责任甚至逃避责任的感觉。
第三,像美国的约翰分苹果一样,选择一项任务或工作,让兄弟之间开展竞争,获胜者得大苹果,失败者得小苹果。然而考虑到选择合适的竞争项目有一定难度,而且为了几个苹果搞得那么复杂是否合算,是否被兄弟们集体认同,这个选择也未必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第四,找出一种说法,或者确定一个原则,然后按原则分配。比如说按照年龄长幼来分梨子,大的得大梨,小的得小梨,因为大的吃得多,小的吃得少;但也可以反过来,小的需要更多的营养,应该吃大梨,大的可以吃小的。还是有可能有争论。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像故事中的孔融一样,自己先做出表率,然而让兄弟们效仿,这样分苹果就不会产生什么争议,也维护了兄弟之间的亲密和谐。但这种作法也确实未能培养孩子自食其力和公平竞争意识。

对约翰争苹果的思辨: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母亲显然是想通过这样一种分苹果的方法从小培养孩子自食其力和竞争意识。选择让孩子们通过家务劳动来获得自己应得的成果,显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如果给每一个孩子都分配同样大小的草坪显然有失公平,因为这种作法显然对年龄大力气大的孩子更有利。如果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分配不同大小的草坪,又容易引起争议,产生斤斤计较的毛病。在这个故事情境里,家长是裁决者,是规则制定者,孩子处于被动与服从地位。如果家长能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和制定规则则更好。有时候,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通过竞争才能解决的。比如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就不是通过争而是靠让来解决的。

通过这样的质疑与分析,我们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每一种作法都有合理的方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用平行思维中的六顶思考帽法进行分析,又会怎样呢?

先用六顶思考帽法分析孔融让梨。

白帽:孔融主动将大梨子让给兄弟

黄帽:这种作法有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环境,对弱势群体比较有利

黑帽:这种作法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不利于培养自食其力品质和奋斗精神,违背个人本性,甚至可能培养伪君子

红帽:我喜欢这种作法或我觉得这样做不公平

绿帽:可以考虑用掷骰子或按需分配的方法来分苹果

蓝帽:这种作法有利有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目的来取舍

 
 用六顶思考帽法分析约翰争苹果。

白帽:母亲根据孩子修理好草坪的先后来分苹果

黄帽:这种作法有利于培养公平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积极上进精神,有利于防止不劳而获,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黑帽:这种作法对强者有利而对弱者不利,规则由母亲决定而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不利于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容易导致个人英雄主义泛滥,造成一人成功而多数人自觉失败的心理阴影

红帽:我认为这种作法最公平或我觉得这样做不公平

绿帽:可以考虑用掷骰子或按需分配的方法来分苹果

蓝帽:这种作法有利有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目的来取舍


最后再用包容性思维来分析这两个故事。包容性思维分为5个步骤。


第一步,先找出需要整合的两个论点。一个是“孔融让梨更值得提倡”;另一个是“约翰争苹果更值得提倡”。


第二步,找出各自的论据。支持孔融让梨的理据是,

★有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

★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环境

★对弱势群体比较有利

支持约翰争苹果的理据是,

★有利于培养公平竞争意识

★有利于培养积极上进精神

★有利于防止不劳而获

★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步,审视两个论点的合理性与相互关系。

两个论点都有部分合理性,它们之间是对立关系,孔融让梨是站在保护弱者、促进和谐的立场,而约翰争苹果是站在推崇强者、鼓励竞争的立场。

第四步,找出两个论点各自的限定条件。

在家庭中或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环境中,孔融让梨做法可以成立;

在职场上或需要鼓励发展进步的环境中,约翰争苹果的做法可以成立。

第五步,用统一的论述整合不同的观点。

从鼓励公平竞争、推崇个人奋斗、推动社会进步角度,约翰争苹果的做法更值得提倡;

从保护弱势群体、维系人间温情、促进社会和谐角度,孔融让梨的做法更值得提倡。

在亲朋与生活中,提倡互相谦让;在社会和职场上,鼓励公平竞赛。

对弱者不妨适当谦让,对强者应该提倡竞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