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东西方戏剧与当下中国戏剧

(2023-09-26 10:05:27)

大碰撞、大融汇,大选择

                  ——我看东西方戏剧与当下中国戏剧

                                                   李宝群

 

一,    历史:百年中国话剧回眸

 

百年中国话剧史就是一部东西方戏剧文化大碰撞,大融汇的历史。话剧引入中国一百多年间,至少有四次大规模的“西潮东渐”。一代

代中国戏剧人在东西方戏剧文化的碰撞中选择,在融汇中创新发展。大碰撞、大融汇是大趋势。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第一次是上世纪初叶到二三十年代。旧戏曲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人们呼唤和期待出现新的戏剧。话剧作为泊来品登陆中国,春柳社及当时众多戏剧前辈将这一崭新艺术样式介绍给国人,莎士比亚,易卜生,王尔德,莫里哀,歌德,席勒等西方戏剧作品被翻译被排演,影响很大。中国戏剧在学习借鉴中启程,曹禺的现实主义戏剧,田汉的浪漫派戏剧,郭沫若的历史剧等,为中国话剧奠定了基石。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作为代表性作品流传至今。

第二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戏剧引入新中国,形成又一轮碰撞与融汇。大量苏联和俄罗斯经典戏剧被国内剧团排演,苏联戏剧教育体系,戏剧思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被引入,中国戏剧家边学习苏俄的戏剧经验,边向中国传统戏曲学习,尝试将戏曲的精髓化入话剧,建立中国话剧的演剧学派。焦菊隐提出心象说,一些学者提出“话剧民族化”,《茶馆》成为这时期代表性作品,演出至今。

第三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浪潮之下,西方现代戏剧被介绍进来,打开了一扇扇戏剧之窗,我们了解了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了解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等新的戏剧流派。戏剧界出现了更新戏剧观念的呼声和理论大讨论,多年来固化、僵化的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理念被冲破。新时期戏剧人重新认识了戏剧艺术的假定性,重新认识了戏剧的表现美学原则,也重新认识了中国戏曲的写意美学,实验戏剧风行剧坛。黄佐临,陈融通过排演剧目介绍布来希特,高行健、林兆华排演《野人》《绝对信号》,王贵排演《WM, 一大批充满探索意识的剧目相继出现,中国戏剧舞台发生重大变化。《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则成为探索实验戏剧的集大成者,成功地将再现与表现结合,写实与写意结合,现实主义戏剧达到新的高度。小剧场戏剧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兴起,并在九十年代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话剧的半壁江山。民营戏剧,校园戏剧等也在发展之中。一个多样多元、众水分流的格局日渐形成。

第四次即本世纪初迄今,大量外国戏剧纷纷涌入中国,成为中国戏剧舞台的重要景观。前几次碰撞与交流,我们了解外国戏剧主要靠翻译介绍,少部分人出国留学、访问、观摩,少量外国剧团来华演出和外国戏剧家来华访问交流。这一次,中国戏剧人在国内便看到了众多外国戏剧演出。既有俄,美,英,法,德等国的演出,也有波兰,西班牙,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演出。众多世界著名剧院,当代著名导演及其戏剧思想和创作方法被充分介绍,中国戏剧人也经常到国外观看戏剧节和日常戏剧演出,一些国外导演及其团队还与中国戏剧人展开合作。异常多元的当代世界戏剧活生生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当今世界戏剧发展现状的认知。

百余年间,东西戏剧文化的每一次碰撞都会引发中国戏剧人的新思考,引发新的戏剧实践。时下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碰撞也已引发了中国戏剧人对戏剧的新思考,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也会带来新变数。

 

二.    当下:主流化,多元化、市场化、全球化之下的中国戏剧

 

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一度冷清的戏剧剧场日趋回暖,很多观众乐于走进剧场看戏。每年有数量很大的戏剧演出,还有各种戏剧节和戏剧赛事。用一句话概括当下中国戏剧的基本格局:多元发展,众水分流。用一句话概括当下戏剧的现状:中国戏剧正在困境中前行。

这个多元的格局中,既有主流戏剧,也有非主流戏剧,既有偏重政治宣传的戏剧,也有与政治宣传保持距离,更注重个人表达的戏剧,既有传统现实主义,也有非现实主义戏剧,既有再现写实的戏剧,也有非再现非写实的表现性很强的戏剧,既有面向大众,娱乐性很强的通俗戏,也有比较小众的戏,既有专业剧院团的戏剧,也有民间民营戏剧,还有校园戏剧,社区戏剧等。有大剧场戏剧,也有小剧场戏剧。

主流戏剧,特别是其中的“主旋律戏剧”据有较为显要位置,多由国营或改制后的专业院团制作演出,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植。非主流戏剧民间民营团队制作演出居多,样态多种多样,政府也给予了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植。后者的演出份额在逐年加大。

不同的机制,不同的戏剧观念,使创作呈现出多元的戏剧景观,并行发展,众水分流。实际情况相当复杂,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府导向,市场拉动,全球化冲击不断带来中国戏剧的潮汐变化。

上述种种创作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整体上看,每年生产的剧目数量很大,质量却参差不齐,高水平高品质的重量级作品还不多,优秀剧本相对匮乏,编导演及舞美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探索精神和突破意识的新人不多,有新意有创造性之作不多。来自各方面的困扰仍存在。如宣传至上,政绩至上,票房至上,娱乐至死,急功近利追逐热点热门,创作雷同化同质化套路化,热衷一时轰动,艺术生命力很短暂。

细看当下中国戏剧,很多作品缺少强大深厚的人学底蕴,欠缺思想高度和人性深度,真实深刻地表达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的勇气不足,功力不足,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缺少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把握和开掘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不足,创作者探索戏剧的各种可能性的欲望不强烈,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有待激活和释放。

或许,我们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的戏剧只能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尚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戏剧的深层次的需求与期待。戏剧发展的最佳时期并未到来。整体性、跨越性的突破还有待时日。

与此对应的是,近年来西方当代戏剧演出大量涌入。这些演出题

材丰富,形式多样,虽然其中也有水平不高之作,但不乏上乘之作。其中俄罗斯的《奥涅金》,《静静的顿河》、以色列的《安魂曲》《乡村》、英国的《战马》,波兰导演陆帕的《伐木》《英雄广场》等众多优秀剧目的演出均在中国戏剧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这些优秀剧目在很多方面已突破了我们以往对外国戏剧的固有认知。在创作方法上,创作者已不再拘泥于再现还是表现,现实主义还是非现实主义,体验还是体现,而是以传统戏剧经验为基座,大胆整合融会贯通,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剧情选择最合适的艺术形式、演出样式和舞台手段,已经进入了相当自由的层面。 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常常被他们融为一体服务于戏的需要,

这些剧目较我们以往认知的西方戏剧的变化是明显的,但在内涵上仍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对人性,对社会有深入体察和深切思考,充满批判和反思意识,也充溢着对现实世界,对生命的关怀与悲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精神仍河流一样奔涌,艺术家的批判与反思精神仍血脉一般流淌,西方戏剧强大的人文传统并未在他们那里断流。

他们的剧作,或改编自经典作家经典文学作品,或为当代剧作家原创,或以新视角新方法重新演绎戏剧经典,文学性戏剧性高度结合。又不乏哲理思辩和诗意美感,导演风格各异个性鲜明,舞台美术简洁朴素,于简朴中寻求丰富变化。表演仍据于重要位置,演员水平很高功底扎实,塑造形象的能力很强大很全面,演出中人物鲜明丰富饱满。

这些剧目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仍继承了所在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戏剧传统。如俄罗斯当代剧目,我们仍能感受到俄罗斯文化独有的个性气质,创作者对俄罗斯文化满怀敬畏与尊重,仍在延续俄罗斯文艺一直秉持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以色列,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戏剧也同样流淌着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血液,但他们并不因循守旧画地为牢,从思想到形式都是充满了现代感,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个性,同时也具有国际性和世界性,所表达和传递的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和具有普遍性的人性主题和命运主题。

中国戏剧人透过这些剧目不仅看到了当今世界戏剧的新变化新

发展,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世界戏剧在一次次嬗变中走到今天,已进入了新的时段,而中国戏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迎接这一轮的碰撞,能否合理吸收转化,能否以“他山之石”提升和拓展我们的创作,对中国戏剧界是一个新课题,一次新挑战。

 

三.未来:再发展的潜在资源优势和面向未来的选择

 

面对世界戏剧的发展,没必要对中国戏剧失去信心。面对中国戏

剧的现状,同样不能失去信心,但也不能梦想一夜之间便会改变现状。

中国戏剧现状的另一面是我们仍有一批有梦想,有才能的艺术家在努力之中,他们在困境中思考,在困境中创作,并未停下脚步。新一代戏剧人也在成长之中。我们的戏剧正在困境中艰难前行。我认为,困境是客观现实,但从长远的眼光看,中国戏剧未来发展仍极具潜力。

我们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数千年历史文化,这是一部极漫长也极丰厚的东方民族进化史,其中有大量奇异的历史人物,独绝的人性故事,对中国戏剧家来说,是一座座含金量极高且远未被充分开掘的“富矿”。可以搞出惊世之作。这是世界各国家艺术家无法拥有的潜在创作资源。

我们还拥有一个正在急剧变化,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中国正值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这个古老的民族正经受现代化的洗礼,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到家庭,到每个生命个体都在变异中,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特别是精神生活发生了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大裂变。其中有太多的人生大戏,人性的悲喜剧正上演,中国戏剧人正置身其中,感受和体验着这一历史性变化。这又是一潜在的创作资源。

我们还有以戏曲等民族民间戏剧,我们的先人创造过辉煌的戏剧时代,《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长生殿》等为代表的元明清戏曲和众多地方戏曲,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特的演剧观念,演剧方法,演剧经验,薪火相传绵延至今,足以滋养一代代戏剧人。

我们还有深厚丰富的东方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从诸子百家到晚明思想家,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中国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园林,都是极重要的精神资源,足以激活和升腾我们的艺术思维。这也是其他国家艺术家不了解不谙熟的。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地的艺术注定要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但全球化不是“同化”,不是取消个性,而是更加多样化,更充分的个性化。中国戏剧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重构,在与世界戏剧同步发展中再生,也要保持个性,要在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否则便是无根之树。

我期待并且相信,中国戏剧人终会走出困境,开启全新的创作,用新的审美眼光审视我们的历史生活和现实人生,从中发掘出我们尚未充分开掘的富矿,并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艺术灵感,整合东西方戏剧的经验,中国戏剧将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对世界戏剧也将做出贡献。

尽管这一时刻仍未到来,寻求改变、寻求突破却要从现在开始。

中国戏剧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营造一个更加开放,更为宽松、更有活力,让创作者可以自由飞翔的创作大环境至为重要。

中国戏剧需要一次“再出发”,需要一次“核裂变”。经由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实现艺术人格,艺术审美和艺术再创造的飞跃。

寻求新突破和新变数,必须清醒认识中国戏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直面现实,做出勇敢选择。

必须在为政治服务的宣传戏剧与人学戏剧之间做出选择。只做宣

传戏,路会越走越窄。以人为中心的人学戏剧应该始终是戏剧的主体,深刻表现人的内部外部世界,探入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独立的艺术表达,才是戏剧的正道大道。走人学戏剧之路,戏剧才会越来越有魅力,才会有长久生命力,才能和世界对话。

必须在世界戏剧和中国戏剧的变化中做出选择。面对当今世界戏

剧的新发展新变化,不能沉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应该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在坚守人学戏剧的前提下,善于消化吸纳外来戏剧的新经验,善于将东西方戏剧的精华兼收并蓄化为己有为我所用,在继承中创新,在碰撞中融汇,从中寻找出中国戏剧新的发展之路。

必须在僵化的戏剧和充满活力的戏剧之间做出选择。前方有许多

条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僵化,固化,停滞,倒退是不归路。不发展不变化不往前走,我们做的便是僵死的戏剧,封闭的戏剧,困顿的戏剧。往前走才有出路。在困境中努力寻求突破,拥抱更有活力、更具创造性的戏剧,中国戏剧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