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题材剧本创作的一些思考
(2023-09-26 09:57:42)
当下工业题材创作现状:升温与回暖
我一直关注国内戏剧界工业题材的创作,这类题材的创作和演出一度十分冷清,剧作少
作者少,搬上舞台演出的剧目也少,很长时间看不到。但近些年开始出现升温和回暖的迹象。
数年前,上海出现过《钢的琴》,根据同名电影改编,北京人艺曾上演过一部话剧《食
堂》,通过大型国企食堂反映几十年工厂的变迁,时代的变迁,世道人心的变迁。首钢和北京艺术联手推出过《实现》,截取了几个年代展现了首钢的发展和首钢人的生活。西飞也推出过《追梦》,写西飞人研发制造大飞机,辽宁则有反映工业战线英模的《郭明义》。
近年来工业题材戏多起来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追梦云天》(航天题材),四川人艺《苍
穹之上》(研造先进战机),这两部剧都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中国艺术节。陕西人艺《灯火阑珊》,写陕甘油田一代创业人的生活。西安话剧团《秦岭深处》写秦岭深处“军工人”。内蒙话剧团《大国重器》写“军工人”研发先进坦克。齐齐哈尔话剧团《国之重器》写重型机床研制。吉林舞剧《红旗》写“一汽人”造红旗轿车。辽宁有《工匠世家》,《孟泰》《国徽》,芭蕾舞剧《铁人》等。写国防工业或重大项目建设也应纳入工业题材范围,《八百里高寒》写铁道兵在北方高寒地区修路。舞剧《天路》写工程兵在藏区修路。前不久,广东《深海》反响也很好。山西、江苏等地也有工业题材戏,不一一列举。最近,大三线建设题材在升温,成为新热点。四川人艺《记忆密码》,四川北京两地合作《月上东山》,都是写大三线建设。
工业戏回暖、升温原因很多。很多地方在寻找本土题材,当地工业题材被列入题材规划。工业题材大多题材重大,表现工人阶级,有“主旋律”潜质,领导重视,易立项资金有保证。
这一波次的工业题材戏出现了一些好戏,编、导、演、舞美都倾注了心血和智慧,加上领导重视,院团重视,媒体重视,宣传声势很大,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题材相近,切入角度相近,写法相近,路数相近,人物情节大同小异,思想浅白直露缺欠深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同构化现象、个别戏还存在公式化概念化套路化标签化的问题。
剧目出现问题首先是剧本出了问题,这背后有很多复杂原因,有外部干预过多的问题,也有作者自身的原因。作者生活积累不够,深入思考独特发现不够,无法摆脱各种外部干扰,无法摆脱各种老的写作套路,虽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无法进入到深入写人的层面。导演、舞美想了很多办法,舞美很宏大,形式很新颖,手段很丰富,有的戏还使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但弥补不了剧本的单薄。即便剧目得了奖,专家媒体予以好评,观众看戏时并不满足。
我对工业题材戏剧现状的基本看法是:创作演出数量有所增加,但质量参差不齐,缺少震撼人心的大作力作,缺少突破之作。这一现状要改变,急待优秀编剧和优秀剧本出现。
如何写好工业题材剧本,如何在剧本创作上率先取得突破,是摆在编剧面前的严峻课题。
“工业题材”面面观。
工业题材是传统的题材划分方法: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等。
在我看来,题材划分只是对创作的理性分类,便于组织创作,便于学界研判创作现象,
但说到底,编剧关注的是生活中的人,人性,人生,人的情感世界。工业题材创作的核心是写人,写生活在工业背景下的人(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把人物写好写深写透。
以行业、职业划分和界定题材,并用“工业”题材命名会带出不少问题。工业题材是要写工业吗?用一部文艺作品写“工业”可能吗?工业包涵方方面面,只能是剧中人物生活的背景,如直奔过去写工业,你死定了。工厂同样是体量巨大的存在,同样只能是人物生活的背景,重点放在写工厂就要写具体的生产具体的技术具体的管理,那你也死定了。编剧不要被“工业题材”这个概念困住,不要画地为牢自缚手脚。只要是写人,剧情不一定在工厂车间里,在生产过程中。《地质师》全剧未出现油田战天斗地场面,杨利民却写出了人,人生和人性。
我个人认为,工业戏、工厂戏不如工人戏准确。如何命名是理论家的事儿,我们估且先用“工业题材”,“工业戏”,“工厂戏”、“工人戏”这类说法。这样便于大家交流。
在中戏学习时,我特别留意国外有哪些工人戏。国外这类戏数量不多,留在戏剧史上的
经典作品很少,也没有工业题材这种提法。近代才产生工业,出现了工业革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起步早,工业化程度高,出现过一些表现工人生活,书写工人处境和命运,塑造工人形象的戏剧作品。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这类戏更多些。有些剧作家专门擅长写工厂里的工人。前些年,我看过一台来华演出的英国戏,还在伦敦看过一台长年演出的音乐剧,都是表现工人生活的。
解放前,国内也没有工业题材这个说法。建国后工农兵形象走上舞台,出现大量工人戏。
东北是工业题材的重镇,有工业题材创作的传统,盛产工人戏。辽宁老一辈剧作家崔德志一生写工人,创作过《报春花》《红玫瑰》等多部工人戏。《报春花》曾红遍大江南北。黑龙江著名剧作家杨利民创作的《黑色的石头》《大雪地》《地质师》《铁人轶事》,都是以油田为背景写石油人,影响很大。九十年代以来,辽宁很多中青年编剧都写过工业题材剧本:《船厂岁月》,《红红月亮黑的雪》,《钢铁本色》、《工厂啊,我们的工厂》,《那一年,在夏天》、《父亲》《矸子山》《黑石岭》《郭明义》、《工匠世家》、《孟泰》《国徽》等等。此外,东北还出现了很棒的纪录片《铁西区》、电影《钢的琴》,还出现了工人小说家,工人诗人。
东北盛产工人戏有其必然性。解放后,东北成为共和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煤
炭,石油,机床,汽车,火车,飞机,造船,动力等都在全国居前列,还为各地输送了大量人才。东北城市里有大量产业工人及产业工人的后代,东北人身上流淌着工人的血,表现东北工人生活,写东北工人,已经成了东北作家共同情结。东北的戏剧院团大多长于工业戏,以辽艺最有代表性。辽艺历史上创作演出过很多优秀的工业题材戏,文革前就有不少作品,新时期以来作品不断,影响很大。辽艺的老一代导演,舞美,演员都熟悉工厂,熟悉工人生活,二度呈现很真实,很有激情很有力量。国内戏剧界很多人都很喜欢辽艺的工人戏。
国内另一创作工业题材戏的“重镇”是上海。新时期以来,创作演出过《血总是热的》《路》
《大桥》《追梦云天》《钢的琴》等,上海还出现过宗福先等一批写工人见长的剧作家。
中外戏剧史上写工人的优秀剧作,建议大家读读,读了以后心中有数,下笔时也有数。
当下“重大题材热“,到处都在抓题材找题材。编剧要警惕“题材决定论”。工业题材大多属于重大题材,也被视为热门题材,但题材再重大再热门,都不能决定作品的质量和品质。重大题材也一样会出烂戏差戏。“热度“过去后,作品能否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更为重要。
创作工业题材戏剧的一些体会
(1)
写工业题材的编剧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写人,写工人?还是写工厂?写生产写技术?
我这些年的体会是:不要以具体的生产、具体的技术攻关为主体,那么写经常会陷入“方
案之争”“技术之争”,人物在台上没完没了地讨论哪个方案哪种技术先进,观众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建议别走这条路。生产技术只能作为戏的背景和元素。我的几部工人戏都聚焦于人,不直接写具体的生产技术。杨利民的《地质师》《大雪地》《黑色的石头》聚焦的也是人。
工业戏工厂戏已形成套路和模式。一些剧本重事不重人,主要事件往往都是如何攻坚克难,用什么方法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攻克生产技术难关。这种戏更像宣传报导剧,行业戏。二度呈现则热衷展现大车间大厂房和宏大的生产场面,想以此抓住观众震撼观众。如果人物没写好,戏没写好,宏大的场景壮观的场面只能产生一时的视听冲击力,维系不住全剧审美。
戏剧,写人是第一位的。这是各类戏剧创作都要遵守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应该成为编剧的强大信念。写人,戏才有力量。要把心思放在写人上,不要走入误区。
工业题材戏要写人,写工人,要走戏剧人学之路。编剧不能概念化写人。多年来中国戏剧习惯用公式化概念化的方法写人,这种写作召之即来挥之不去。戏剧还是要写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温度、有丰富情感世界的人。工人群体有不同于农民,军人,商人的特质。编剧要在生活中感受和发现工人生活特有的质感,工人身上特有的生命质感。现在不少工人戏多是群像戏,要努力写出“这一个”,着力塑造有普遍人性,又有独特个性的工人形象。
写人,写这一个,要“咬住青山不放松”。构思时就要聚焦人物,寻找独特的人物和独特的人物关系,思想和情感最终都要凝聚到人物上。写作时和修改时也要聚焦人物,努力把人物写充分写透。我写工人戏都是从人物、人物关系入手。《父亲》写老杨头及其子女,一个工人家庭,《矸子山》写秦大咧咧和女子采煤队的女人,《黑石岭》写四兄弟和他们的家人。
(2)
境的构建、激化,深化是戏剧编剧的一门功课。工业题材创作要过“戏剧情境关“。
戏剧情境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人物关系。“写戏就是写人物关系“,”在关系中写人“,”在关系中出戏“。写人要开掘人物的情感世界,人物的情感世界也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现的。戏剧情境另一要素是戏剧事件,一出戏少不了戏剧事件,在研究哪些事件可以入戏,可以出好戏?事件是否有戏剧性?有张力?是否有力地作用于人物关系,作用于人物?戏剧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时空环境,一出戏发生在怎样的时空环境中很有学问,剧作中时空环境如何选择如何构置,选择对了用巧了用妙了,对戏的发展帮助很大。这些编剧都要认真研究。
每个戏的情境都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是在困境,逆境,危境,绝境中写人。《父亲》选择了一个很极致的情境,全家下岗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大儿子辞职出走,小儿子离家出走,大女儿卖报,场上情势不断变化,人物关系不断裂变,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矸子山》则是矿山资源枯竭必须关闭,所有人面临失业陷入巨大困境。秦大咧咧面对一群无助的女人内心被激活,人性的光芒由此被释放出来。《黑石岭》是从井下出事四兄弟陷入绝境开始的。每场都有不同的事件作用于四兄弟,危机不断出现,人物不断陷入新的困境,展现出其人性。
还有一种戏剧情境构置方法:在常态化、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人物、人物关系和事件。《地质师》的情境构置不追求非常态的危境、绝境,在常态化的生活中从容地展开戏剧叙事。
(3)
以往的工人戏形成了固定的写作模式,都以写实再现为主。工人戏是要扎扎实实写生活
写人物写故事,写实再现是编剧的基本功。但戏剧发展到今天不再只有写实一种单一样态。写实与写意结合,再现与表现结合,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与非写实、非现实主义结合,在写实戏中化入表现,象征,写意等手法以丰富戏剧的表现力,已经成为当代戏剧发展重要趋势。
现代戏剧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向内转”、“内外结合“。过去写戏多写人物外部行动,外部冲突。现代戏剧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和开掘,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今天的编剧要寻找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内心风暴和心灵裂变。
现代戏剧已经越来越重视戏剧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过去写戏主要是写人物对话,不太考虑舞美,灯光,音乐,音效,歌唱,舞蹈等舞台手段的运用,现代戏剧则要求编剧不仅要写好人物对话,还要熟悉和掌握舞台艺术各种综合手段,各种手段尽数了然在心,为我所用。
近些年,《安魂曲》《奥涅金》等当代世界戏剧演出进入中国,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戏剧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更多样更丰富,不再是我们以前心目中的样态,建议大家多关注多研究。
写戏要一戏一格。叙事方式,剧作结构,形式样式都要因戏制宜因戏而定,不能永远用一种方法一种结构写作,不能重复自己。这些年我一直在做各种尝试,从《父亲》到《矸子山》《黑石岭》到后来的《长夜》等都在寻求变化,以写实为基础,写实中有写意,再现中有表现,有诗化,象征,有心理表现。不自设篱栅,该写实写实,该写意写意,该表现表现。
(4)
工人戏要有工人生活特有的质感,一部没有质感的戏不是好戏,好剧要有时代的质感,
人物的质感,生活的质感,语言的质感。没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也不可能是好戏,缺少思想,一部戏便会“有形无魂”。工人戏情感力度很重要,编剧感动了,导演演员才有可能能感动,观众才有可能被感动,现在有些剧本很顺,但就是不打动人,作者没投入真情。编剧要对生活有你的深度情感体验,你要燃烧自己,你要心动心痛。作品里要有你的情感在流淌在奔涌。
工业题材戏剧创作的“瓶颈“和”短板“
当下的工业题材创作急待突破,有志于写工人戏的编剧要思考如何突破。要寻求突破,外部大环境确实需要改变,但就戏剧自身而言,突破要从剧本开始,从编剧开始。
(1)
好剧本都从生活中打捞出来的。作者缺少生活是当下工人戏创作的一大短板。年青编剧
要沉下心深入到工人群体中去,要下大功夫笨功夫最充分地占有生活,要过“占有生活关“。
这是一个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步伐正在加快,社会剧烈变化,工人群体也在变化,工人队伍越来越年轻化知识化,工厂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已成为工厂的主体人群,很多重要岗位需要高学历人才和技术含量高的工人,这些都对今天的工业题材写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天的编剧必须熟悉今天的工人生活。
(2)
仅仅占有了生活远远不够。不少工业戏工厂戏情节曲折,场面热闹,人物语言生动,也
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但缺少工人真实的生命境况,真实的痛苦与欢乐,缺少生活和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作品苍白乏力,欠缺深度,欠缺深层次开掘。作者缺少独特的发现和独立的思考,也缺少表达的勇气。——这是当下工人戏又一大短板。新一代编剧要补上这个短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戏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一代人的表达。
现在不是《报春花》《地质师》《父亲》《矸子山》的时代了。当下东北的经济生态,政
治生态,文化生态都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段。东北正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历史转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到衰弱衰退,艰难地从低谷中向上攀爬。东北经济不再领先全国,人才流失严重,工人与厂子的关系变成劳资关系,他们面对的不只是生产管理,技术攻关,设备更新、技术提升,福利保障,还要面对大时代大环境的冲击,腐败横生的政治环境,贫富差异加剧的社会环境。老一代工人已老去,新一代工人如何在“迭代”“换代”的历史大变迁中再生长……这些编剧都要关注都要思考,要怀着悲悯之心,怀着更深切的情感,带着你的人文思考、人文情怀去深切体验你面对的生活,去深度思考当下各种困境中工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3)要突破,还要思考过去工业题材戏的优长和短板,有哪些好东西要继承发扬光大?有哪些缺欠?建议深入研究一些工人戏,从中找到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走老路,寻求突破。
工业题材戏剧已经积淀了很多经验,崔德志,杨利民等很多剧作家都有厚实的工人生活
积累。他们的戏写得很扎实,有生活厚度,有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工人语言,有生活质感,也有浓烈的情感。他们还有个共同的优长:敢于写真实的矛盾、真实的生活,有直击现实的勇气,作品很有力量。《报春花》直面极左路线“血统论”对国人的心理怆害,引起无数观众共鸣。《黑色的石头》《大雪地》《地质师》下笔时也充满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勇气。不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人性,戏就缺少生命力缺少真实感。这些好传统新一代编剧应该继承。
(4)工人戏要突破要往前走,要特别警惕异化成宣传戏、报导剧,行业戏。宣传某个工厂的辉煌历史,宣传某个先进人物的事迹,把戏剧等同于宣传。做戏剧就要做艺术品,保持作品的艺术品格。宣传戏直白浅露概念图解,人物简单化,剧情同构化,常常落入套路,经不住时间和观众的检验。写戏不能靠套路,套路化写作很危险。要防止走偏,防止倒退。
工人戏要突破要往前走,就要彻底告别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告别喊口号贴宣传标签的写作,告别浅表的廉价的歌颂体的简单化写作。评论家马也说过:戏剧是表现人的,不是表扬人的。一出戏只有歌颂是不够的,舞台上浅白直露地粉饰现实,观众会产生逆反心理。
真心期待工业题材创作有新的突破。这种突破应是整体性突破,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塑造到思想立意都要有突破。没有任何突破,原地踏步,乃至于走回头路,等于倒退。
期待早日出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深刻表现工人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大作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