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教育目的论
(2019-02-18 17:02:04)
标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哲学课堂交流区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 |
分类: 笔记整理 |
2.1 教育的灵魂: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
老师课堂交流区: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思考其中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
1:生活不能等靠要,需努力才会更好。
2:尽管处于恶劣的环境,内心却依然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教育的灵魂就是唤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无论环境如何,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美好事物,从来激励个体生活的自我成长。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要放弃对灵魂的提升。
3:教育就是唤醒你对光对爱对暖的追求,引导着我们一点一点变的更好。
4:教育哲学就如同火柴在点燃那一刻绽放的火光一样,是一切美好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达到自我成长和内心生成。
5:教育哲学就如同火柴在点燃那一刻绽放的火光一样,是一切美好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达到自我成长和内心生成。
6:全面了解 向善向美
7:无论身在何方,屡遭不测,但始终要不离不弃,永怀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追求,一点点走向成熟而美好的自我。
8:无论身在何方,屡遭不测,但始终要不离不弃,永怀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追求,一点点走向成熟而美好的自我。
9:卖火柴的小姑娘这个故事给我童年时代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不停地为一个可怜的生命的逝去感到痛惜,这正好是安徒生的写作意图所在。唤起我们的人性中的美好的一面。
10:尽管处于恶劣的环境,内心却依然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教育的灵魂就是唤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无论环境如何,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美好事物,从来激励个体生活的自我成长。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要放弃对灵魂的提升。
11:弱小的人生活处处艰难困苦危险。有知识的强大的人,才能创造奇迹。
12: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经历了什么,要学习安徒生,要成为一个内心美好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职业的特点,要面对更多学生,所以,更应该传播正能量,让孩子们也要做内心美好的人,善良永远比聪明要重要。
13: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真善美,在指引学生前进方向的同时,不忘初心。
2.2 教育目的:以个体成人为中心
2.3 成为健全的人
老师课堂交流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2: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发展
4: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5:认识你自己,成就你自己
6: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文化中沟通个人自身发展与社会价值实现。
7:教育的目的是沟通生命与文化,培养真善美健且具有生命自觉的国家公民。
8:培养未来的人
09:让人得到全面发展进步。完善自己并且帮助别人
10: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11: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个体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健全人格,不断发现生命美好。
1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实现人的完成。
2.4 成长为人:学会活在他人之中
2.5 培育智慧的个体于爱的背景之中
2.6 个体发展的基本阶段
2.7 审美教育与教育之美
2.8 教育回归生活与超越生活
1多选(2分)教育目的至少在两个层面展开:AC
A.认知层面,求真 B.实践层面
C.伦理层面,求善 D.教育的过程层面
2多选(2分)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二卷开篇区分了三种善:ABD
A.
B.
C.一种善,我们爱它们并不是为了它们本身,而不是为了报酬和利益;
D.一种善,我们爱它们并不是为了它们本身,而是为了报酬和其他种种随之而来的利益;
3单选(1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A.教育的目的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教育的目的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某种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C.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D.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
4单选(1分)自然人、审美人的发展阶段对应于个体能力哪个发展阶段?B
A.个体知性能力B.个体感性能力C.个体理智能力D.逻辑思维能力
1(5分)分析下面这段话中所蕴含的教育哲理。
苏:敬爱的潘神,以及其他寓居这儿的神门,祈请赐予我从内心里面变得美好——无论我有何身外之物,祈请让它们与我的内在之物结友。但愿我把智慧之人视为富人,但愿我拥有的金子不多不少是一个明智之人能够携带和带走的那么多。
我们还需要别的什么吗,斐德若?对我来说,毕竟,祈求得顶有分寸。
斐:替我也祈求这些吧——朋友的东西是共通的。
苏:我们走吧。
答:无论我有何身外之物,祈请让它们与我的内在之物结友。这是一种肉体与灵魂结合的祈愿,人们都祈求自己能够"身心合一"达到自己内心的平和,同时,这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愿景。
2(5分)早期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断言,既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晚年的赫尔巴特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但非一切教学都是教育性的,在这里有必要加以区别。例如,为了收益,为了生计或者出于业余爱好而学习,这时将不关心通过这种学习一个人会变好还是会变坏……那种能准确地、迅速地和吸引人地教给他需要的技巧的教书匠便是一个合适的教师。”(《赫尔巴特全集》赫尔巴特)
请分析赫尔巴特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 问题。早期 的赫 尔巴特在 《普通教育学》 中断言,既不存在 “无 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 “无教育的教学”,但后 期的赫尔巴特这样说道:“但非一切教学都是教育 性的,在这里有必要加以区别。例如,为了收益, 为了生计或者 出于业余爱好而学习,这时将不关 心通过这种学 习一个人会变好还是会变坏。不管 他是怎么样 的一个人 ,不管他的 目的是好 是坏, 或不好不坏 ,只要他有学习这些或学 习那些 的意 图,对于他来说 ,那种能准确地、迅速地和吸引 人地教给他需要的技巧 的教书匠便是一个合适的 教师。” 现实 中大量 的教学不一定关注教 育性, 它只是关注效益而非教育本身,没有对更高事物 的追求。教育性的核心,或者说教学的教育性得 以可能的依据 ,就是教学中开启的对更高事物的 追求。一旦我们的教学没有蕴含更高的 目的,教 学就成为了世俗化 的行动,就很难 向神圣事物保 持开放 ,教学就成 了简单知识技能的授受。这样 的教育很容易培养 自我封闭的人 ,封闭在个人 日 常生活世界之中的人,看不到更高事物。今天我 们的社会表面上越来越开放,实际上却是越来越 封闭,我们将越来越多地 陷于同质化的危机。好 的教学不仅是有效的,更是有价值的。准确地说 , 好的教学之好,其根本就在其蕴含的价值的激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