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五章学校组织管理(P358)

(2018-07-25 00:37:12)
标签:

教育管理学

学校组织

学校组织文化

校长负责制

目标管理

分类: 笔记整理

1、学校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应如何理解?

答:(P338

非营利组织的直接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和提供基本的安全、健康保障,维护全社会利益,促进社会进步。这类组织又可以分为:公益性组织,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提供服务时不向对象收费。属于这类组织的主要是政府机关、监狱、公立图书馆和军队等,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也属于这类组织。服务性组织,资金的一部分来自对服务对象的收费,另一部分来自政府的津贴和社会的捐助,医院就是这类组织。非义务教育阶段和民办的教育机构也应属于这类机构,虽然它们为了支付办学的费用必须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必须是有限度的,并且必须将其主要部分用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是用于其他方面。互益性组织,是以组织成员的缴费为资金保障,并且只为缴费的成员服务的组织。如俱乐部、工会等。

2、有哪几种基本的组织理念,其内容要点是什么?

答:(P339---342

18世纪起,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各个领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组织理论开始生成,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变化而日益显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古典组织理论。这种组织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

建立专业分工,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若干基本作业,作为公务分给组织成员。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使工作规范化,提高效率。

形成等级化的指挥系统。各级公职和职务都按照职权组织起来,每一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理论地进行人事行政,人员的作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规定每一职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范围,根据个人所具备的、技术资格进行任命,通过考试来进行,所任用的人员要进行专业训练。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人格化,以理性为准则,决策只受规章左右,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建立稳定、详尽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度,这些组织纪律任何人都不能违纪,这是组织活动及其成果稳定、连续、可预测的基础。

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建立文牍制度。

(2)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3)社会系统理论

(4)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

3、如何理解学校组织的性质?根据这种性质你认为对学校组织的管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P347---348

对学校组织性质的分析有两种视角:一种是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的分析方法,将社会组织按照其影响组织成员的方式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三类。另一种分析角度更贴近学校管理的现实:所谓科层组织就是韦伯所说的官僚组织。根据分析,学校具有官僚组织的特点,包括:在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建立起专业分工的体系;存在权力等级;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人员任用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并要通过考核。

4、试分析你校组织文化的特征,并提出你的改进设想。

答:(P352---355

所谓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下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学校组织文化分为:

物质文化,是学校中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的物质群,比如说,某种风格的建筑群、校服、文化装饰等;

制度文化,指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所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有人将这个系统的外延扩大至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即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如城市中学生盛行的穿“名牌”服装或鞋子即是一例;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它是指学校中师生员工所信奉的价值观念。

5、我国中小学为什么要实行校长负责制?在这一体制下,校长应如何处理好与哪几方面的关系?

答:(P355

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小学暂行规章(草案)》中,规定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职权被确定为:代表学生;领导学校的一切教学和行政事宜;领导全体师生员工的政治学习;任免教职员,等。总之,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均由校长决定的。

1963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了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的负责人,领导全校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负有保证和监督作用,力图在保证党对学校领导的同时,强化校长领导行政的职能。

40年来学校领导体制的变动,实质是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的:

(1)个人负责和集体负责的问题;

(2)职责和权力的关系;

(3)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问题;

(4)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无论实行哪种体制的学校都在按下列标准去处理领导关系问题:

第一,党、政、群各组织到位司职。

第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第三,注入活力,有利于变革。

6、你对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原因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这种体制下各有关方面的职责权应如何配置?

答:(P356-367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逐步实行由地方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个体制的构架是“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我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 与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党组织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这一规定不同于1952年的规定,它在强调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同时,肯定了党组织的保证和监督作用,也提出了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和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三位一体的体制。

根据40年来的经验教训和管理的科学规律,现将一个较有成效的、符合我国特点的学校管理体制的格局阐述如下:

(1)党的组织是学校政治领导的核心,是学校行政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者,是各种群众组织的领导者。

(2)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3)根据条件可成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帮助校长决策的咨询机构。

(4)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以及各种群众组织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