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浸在时光里的味道
——郑州美食记忆(一)
昨日奉某报社美食版友人约稿,他们要做一期国庆节的特刊,聊一聊近年来关于郑州美食的记忆与变化。掐指一算可说的实在太多,于是不知道从何说起。算起来厨房同学不算是正宗的老郑州人,老家在驻马店,三岁多随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移至郑。小时候基本上是在家吃饭为主,偶尔跟着父母逛街,能在二七塔下的合记吃回烩面或是老蔡记的馄饨一碗加包子几个就是对饭店的所有概念。
关于美食,最早的记忆已支离破碎。幼儿园时代好像多是面条,开饭的时候,老师提着白色的铁皮桶,上面盖着纱布,里面是那种大锅煮好的卤,印象中是西葫芦猪肉的,反正就是香,难忘!
上小学在校门口三分线买一坨颜色鲜红的糖稀,五分钱买一大块黄黄的麦芽糖是每天上学最惦记的事情。那时候曾有一个问题跳入脑海多次:什么时候让我吃麦芽糖一次吃个够啊?还幻想发财以后花巨资买10快钱的,一顿猛吃,过瘾!
小学学校在百花路上,离碧沙岗中街很近。当时那条小街上的炒凉粉在西区已小成气候,一长溜儿十来家都是做炒凉粉的小摊,小碗一毛,大碗两毛,很是好吃。后来这些小摊渐渐地转移到了中原电影院门口的广场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生存靠的只能是实力,所以大家做得都很不错,尤其是炒凉粉的副产品:焦皮儿,能给很大的一块。最夸张的时候,只要你不走,老板能给你一直上焦皮儿吃,又焦又香,一直吃到揉着肚子打饱嗝。但下次路过,腿脚还是不由自主地顺着焦皮儿的香味往凉粉摊儿走……这几年退路进店把中原炒凉粉夜市摊给取缔了,摊主们分散到全市的各个区域独自为战,就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阵势,遗憾!
中学在十六中,每天经过中原集贸市场,有一家特别好吃的生煎馒头店,是棉纺厂当年支援内地移民过来的上海大妈开的。后来随着集贸市场的还路拆迁,这家令人难忘的上海美食小店就再也见不到了。记得那段日子,几个刚刚出炉煎的焦黄滋滋地冒着热乎气儿的生煎馒头,一碗粉丝汤就是一顿美味午餐,解馋!
高中的时候和几个音乐上的好友组建乐队,由于排练响动太大,在邻居强烈的抗议中,被家里撵了出来。在相当远的郊区(现在的花园路北环)租了个仓库苦练。每次要骑车约50分钟才能到达,回来的路上总爱去花园路集贸市场的老四川天府吃凉面,可能是太饿了吧,
7毛钱一碗的凉面我们每人都是好几碗的量,后来也印证了我们的舌头并非一般,天府搬到优胜路就大火了起来,基本称得上郑州川菜的第一品牌,搬到民航路后就渐渐地淡出了郑州美食爱好者的视线,这个今日不表下次专门聊聊,期待!
毕业后开始在夜总会演出,每天晚上炒更到很晚,客人点歌也会给乐队分几十块钱的小费,下班就用这笔收入集体去吃宵夜,基本上是砂锅摊,或者是烩面。西区最好吃的是扣子砂锅(可惜现在没有了)、四厂烩面不等上个把小时绝对没有吃上的可能,超火!面是在国棉四厂门口路边的一个手推车上做的,车子上有炉子和锅,现做现卖。开始的顾客主要是厂子里上下夜班的纱厂师傅们,后来生意越来越好,顾客自然形形色色。整日爆满:做的人手脚不停,吃的人心满意足,等的人无怨无悔。记得我第一次吃的时候,也是路边推车的年代,算算快20年了!那是刚开始在夜场演出的日子,结束大都是后半夜,吃碗面再回去睡觉,好吃还幸福,等的再久也心甘情愿。后来面摊搬到屋子里以后,生意依旧,但进步甚微,装修也不讲究。不知是不是我多少脱离了贫困的阶层,舌头和味蕾一起变得不好伺候了,总感觉味道越来越不如当年,偶尔吃一次,虽有失望,但更多的是,怀念……
今天,那些浸在时光里的味道,再次被回味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
(未完待续,有同样回忆的也请说说自己的美食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