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作者与作品及贡献
(2009-03-02 10:01:08)
标签:
台湾新电影张毅陈坤厚王童李安蔡明亮张作骥魏德圣桂纶镁张震文化 |
分类: 电影 |
(昨晚看钟孟宏导演的《停车》(张震、桂纶镁主演,还有久违的金士杰,好戏的戴立忍、高捷、庹宗华,杜汶泽则终于做了一回“梁朝伟”,他饰演裁缝那段的造型与旁白很有王家卫风格),以一个中产阶级的眼光来看边缘人群、低下阶层各自不如意的生活现状,触及底层痛苦与辛酸,也抒发了人生漂泊的感慨,有感触,有关怀,不过因牵涉人物与议题太广,未能集中深入探讨,流于较宽泛和力度较弱的层面。)
既已与旧有电影观念坚决断裂,为了“打破已经僵化的电影传统”[1],新电影工作者在共同的理念支撑下,以提升电影文化品格为己任,创作出了众多检讨历史、关怀现实、艺术创新的优秀作品。大体上新电影工作者有一致的创作宗旨和艺术追求,不过因为个体兴趣的差异,所关注的焦点并不趋同,这也使得新电影在诸多领域开花结果,收获颇丰。其中的代表性导演与作品有:钟情成长回忆、深情眷恋乡土的侯孝贤及《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尼罗河女儿》等,执著批判都市、揭示人际疏离的杨德昌及《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等,关怀女性命运、擅长刻画女性心理世界的张毅及《光阴的故事·报上名来》、《玉卿嫂》、《我这样过了一生》、《我儿汉生》等,温情怀旧、注重影像品质的陈坤厚(陈同时是出色的摄影师,对写实电影语言创新贡献甚巨)及《小毕的故事》、《小爸爸的天空》、《结婚》、《最想念的季节》、《桂花巷》等,风格冷静、擅用象征隐喻手法的曾壮祥及《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雾里的笛声》、《杀夫》等,现实触觉敏锐、揭批扭曲环境与人性的万仁及《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油麻菜籽》、《超级市民》等,平易温和、发掘小人物生命力与喜剧感的王童(王同时也是成绩非凡的美术师)及《看海的日子》、《策马入林》、《阳春老爸》、《稻草人》等,直面现实失意而又不乏幽默感与希望的柯一正及《光阴的故事·跳蛙》、《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我们的天空》等。
以上影人的崛起与影片的问世,有力地冲击了日益陈腐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观众电影”及其背后的保守势力(包括创作与舆论体系),在岛内普及推广了“作者电影”[2]的概念,树立了电影创作中导演的中心地位与电影本身的尊严,“使台湾电影不遑让于小说、舞蹈等的卓越成就,为台湾文化的成长与反省尽了一份力量”[3]。新电影也将台湾电影推出宝岛,面向世界,频频参加海外影展并获奖,令台湾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地受到世界影坛的瞩目,提升了台湾电影乃至华语/中国电影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新电影在台湾留下了作者电影传统,其观照现实的人文精神与开拓创新的艺术理念已成为台湾电影的宝贵养料,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如在90年代与新世纪表现抢眼的李安、蔡明亮、徐小明、陈国富、林正盛、王小棣、张作骥、杨顺清,乃至因《海角七号》名声大振的魏德圣等导演,无不吸收了新电影的养料或是在新电影的直接影响下投身电影创作。他们取得的成就或许不如新电影那样具有开创性,但他们将新电影的传统传承至今,他们的作品也在海内外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不可否认,今天的台湾电影尚未走出低谷,但其散发的浓烈的艺术气息依然获得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