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值得看两遍

(2008-12-08 10:31:20)
标签:

梅兰芳

陈凯歌

影评

娱乐

分类: 电影

《梅兰芳》:“凡人”与“超人”的博弈(二)

文/黄文杰

《梅兰芳》值得看两遍

《梅兰芳》的一个核心主题是不自由,片中的梅兰芳想爱却不能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可惜这段戏因为黎明表演生硬并未产生特别来电的感觉,章子怡的表现反倒放松自然,让人放心。

单看故事,此片三个段落似乎可以截然分开,俱可独立成章,好像缺乏内在联系,若细究之,其实也不然。我个人觉得,《梅兰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是自由的悖论,这可以从影片对大伯这个人物的处理中发现玄机。大伯虽然只在开场及梅兰芳的回忆中出现,但他留给梅兰芳的信贯穿了影片始终(在不同段落以旁白形式出现),这就表明,大伯在梅兰芳少小时期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伴随了他一生,甚至可以说是给他留下了思想包袱和童年阴影。大伯信中传达的一个关键信息是,希望畹华离开梨园行,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纸枷锁这个羞辱的象征;如若不能,就好好活下去,把戏唱好,活出尊严。因此,摆脱纸枷锁,获得人生的自由,不要被人瞧不起,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就成为梅兰芳终极的人生追求。

这样再来看影片,就不难寻到三个段落各自的内在含义与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先看第一段。此段首先表现了梅兰芳抗拒趋附鲁二爷,并打了从中引荐的表哥朱慧芳一巴掌。后梅至酒楼与孟小冬相会,无意发现朱慧芳沦落卖唱,流露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神情。一个不畏强权,洁身自好,一个攀附权贵,趋炎附势,梅兰芳与朱慧芳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艺术与人生之路,梅的如日中天,朱的落魄潦倒,两人因性格差异而导致的命运悬殊形成落差巨大的比照,有力地证明了身为伶人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可贵。梅兰芳与十三燕的打对台是第一段的主戏,在这场巅峰对决中,梅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大胆创新,最终取胜,同样说明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条条框框,才能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与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而十三燕留下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振聋发聩之语,也成了鼓舞梅兰芳继续前行的信念与动力,为第二段他远征美国获得国际性声誉埋下伏笔。

如果说第一段是说梅兰芳以自身的天赋、才华与勇气顺利地获得了较为充分的事业辉煌与人生自由,那么第二、三段则是讲成年后的梅兰芳不得不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意外,以及这诸种意外对情感自由、艺术自由乃至生命自由发起的冲击与威胁。

第二段中他与孟小冬一见倾心,并在日后的多次合作中两人感情日渐笃厚,用孟小冬的话说是“我离不开他了”。但显然这种感情对梅兰芳的事业是危险的,因为她的出现梅兰芳对去美国表演也犹疑不决。孟小冬认识到梅兰芳不是她一个人的梅兰芳,再辅以“疯狂粉丝”刺杀案件的刺激,她毅然而又遗憾地选择了离开,而梅兰芳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去了美国。就此段而言,其实说的是艺术与爱情两者难以兼得的矛盾,在这个艰难的抉择之间,梅兰芳牺牲了爱情,成就了更辉煌的艺术事业。第三段主要讲抗战时期梅兰芳与日本人的周旋与对抗,即便屠刀架在脖子上,他也无所畏惧、凛然正气地拒绝演出,后来被日本人设局,他被迫打伤寒针自残,以示决不屈服。就此段而言,其实说的是在民族大义与艺术发生冲突之际,这一次他放弃了“座儿”,牺牲了艺术,却成就了顶天立地的民族气节与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摆脱了家族的宿命,写就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概括地说,影片三个段落归根到底都是说不自由以及梅兰芳的挣扎与痛苦:第一段提及权贵对伶人的玩弄支配欲望;第二段爱而不得;第三段受日本人迫害。人生掣肘无处不在,纸枷锁可以轻易扯破,却在无形之中套住每一个渴望自由的心灵;少年成名的梅兰芳可以摆脱权贵束缚,却无法摆脱人生的命理与外来的压力,他只得在一次次面临矛盾的时候有所选择,同时也必然有所放弃。这或许是一种无奈,但换一个角度看,不正是因为这些不自由,不正是因为经历一次次的选择与放弃,梅兰芳才成为梅兰芳,才成为一个不乏人生遗憾但同样堪称伟大的艺术家?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生处处是舞台,纸枷锁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不自由是常态,这就是“寻常世界”,我们无法超脱,谁也跳不出去,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取舍。爱情可以牺牲隐忍,民族大义却决不能含糊,这就是梅兰芳,也是典型的基于责任意识的儒家思想情态的写照。陈凯歌截取的三个节点,也因为颇具代表性地抓住了梅兰芳为了自由而经受折磨痛苦但又始终保持向往的性格脉络,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不甘命运摆布而不断抗争的、较为统一完整的梅兰芳形象。围绕不自由这个略带悲壮色彩的话题,制片方宣传的此片“值得看两遍”的口号并不为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