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跪的滋味

(2014-03-02 09:53:29)
标签:

也要

纳粹德国

话音

脚后跟

下意识

文化

分类: 散文

选自李松散文集《一个人在路上》(2013年,华夏出版社) 当当淘宝等网站及全国书店热销

文/李松

   中国最重要的相见礼节是“跪拜礼”,跪拜礼仪与古代席地而坐的习俗有关。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靠脚后跟,行礼时,便伸腰使臀部离开脚后跟,以两膝触地,这就是通称的“跪”。
    下跪,源远流长,因而有人称之为“跪文化”。下跪,在古代是礼节,几千年来,对君王、官吏、长辈莫不以下跪为尽礼,在当今基本上是“求”,而且是万般无奈时的乞求、企求、期求或祈求。既然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求”,那双方就不再处于平等的地位。到如今,“跪”已基本失尽了“礼”的意义。
    在传统印象中,下跪只有位卑者给位尊者下跪,弱者给强者下跪,个中滋味真是耐人寻味。同样是下跪,滋味是不一样的。于是,我想起许多有关下跪的事件……
    最著名的下跪事件,我认为是发生在32 年前西方令人欣慰的一幕:1970 年1 月25 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冷的一天。原西德总理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
    后来他对著名记者法拉齐说:“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他流亡国外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那天早上醒来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觉得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
    这次下跪事件,之所以著名,主要是这次事件是国际性事件,因为这种下跪,有个参照——勃兰特的下跪比历届日本首相的站立要高贵。
    由此这次下跪事件几乎占据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应该说,勃兰特的下跪,滋味是好受的,他的良知告诉他,必须这样做,灵魂才会得到安宁!当然,勃兰特的下跪,也赢得到全世界人民对德国和勃兰特的宽容与和谅解:他因此获得1971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勃兰特的下跪,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弱者向强者乞求宽恕和原谅,因为作为曾经在二战犯下滔天罪行的纳粹德国,面对在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他们在良心上永远是弱者。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一种下跪都象勃兰特下跪一样价值千金,也并不是每一种下跪都让我们舒了一口气,得到某种宽慰。
    在我们这个转型的社会,几乎每天都发生着下跪事件。这些下跪事件充满辛酸和泪水,充满无奈和悲愤……
如果我们没有健忘的话,还会记得多年前,在广东珠海,韩国女老板金珍仙因工人们工休期间在工作台上打盹,以及没有遵照她定的“铁纪律”列队离开车间,要求120 多名打工者向其下跪。那次,除了一个打工仔孙天帅宁愿被开除也不肯下跪,其余齐刷刷的跪成一地。当时看到这个新闻,我的心猛烈颤栗,我为这些心灵的弱者感到悲哀!我们可以骂他们软骨头或没骨气,但我们能不能从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来找找问题的结症呢?
    在外国人面前,中国人高扬的传统爱国主义,是决不会输出“跪文化”的。至于对内的人际关系,则未必完全如此。虽然老百姓为办事给衙门里当官磕头下跪的陈规陋习,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可我们的“衙门”还是那么难进,我们老百姓办事还是那么难。有一则报道说,一家民营企业,有一次外国客商寄来样品,要求他们在一个月时间内按照样品的规格标准做出产品来。但是国外空运过来样品后,他们到处求爹爹告奶奶,低声下气求人,后来这个企业的负责人下跪才批下来。最后因为无法按时生产出国外客商要求的产品,失去了一个上百万美元的大市场。
    更令人气愤的是,曾经有一报载:某农民老妇,蒙冤坐牢几年,一旦被宣判无罪释放,不知索赔,反而千恩万谢,向恣意乱抓她的干警敬赠“明察秋毫”匾额一副,叩头不已。如果说这只是愚夫愚妇的蒙昧,而某市府门前,亦有两位老年知识分子夫妇伸冤下跪,三日而无人理睬,终至悲愤自焚。这说明“跪文化”之渗透力,有知识者亦难以免俗。但遗憾的是,并非“一跪就灵”。
    在我们这个“官本位”观念还非常严重的国度,官员的膝关节永远比百姓的膝关节硬,老百姓跪多了,奴性就是这样培养出来。我们能指责老百姓的下跪吗?由此,有些下跪就多了些耐人寻味的内涵。
    2002 年5 月24 日中午1 时许,包头东河区巴彦塔拉大街加油站转盘处,几十辆自行车一字排开,将东河区最重要的两条主干道——西脑包大街、巴彦路堵住,围观群众多达二三百人,两条道路顿时陷于瘫痪状态。这时,恰巧东河区交警大队交警温永胜中午下班途经此地,职业习惯驱使他下了车,他一边示意被堵车辆绕行,一边劝阻群众离开路口,同时紧急联系中队,请求增派警力疏导。身单力薄的温永胜一人周旋在人潮之中,好话说尽,道理讲透,仍无济于事。看着越来越长的被堵车辆,越来越多的围观群众,突然“扑通”一声,温永胜跪在了人群当中,人们顿时惊呆了。这时一位长者对着人群喊:“‘男儿膝下有黄金’哪,他是一个警察,我们不要再让这位同志为难了!”长者话音一落,人群开始骚动了,道路渐渐被腾开了,拥堵的车辆开始缓缓前行。
    交警温永胜当街一跪,惹得全国媒体议论纷纷。我同许多人一样,对温永胜的高度责任感由衷地钦佩,但对他的这种“工作”方式却不能认同。因为温永胜首先是一位“公民”而不是“臣民”,然后是一个“公务员”而不是“吏”。作为公民,就拥有公民的权利,其中包括人格权。作为公务员,他有公务员的职责和义务,但这些职责和义务的履行都是有界限的——人格尊严。
    写这篇《下跪的滋味》时,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为什么要下跪呢?无论什么原因,向别人下跪都意味着丧失尊严!但也要看到,有一种下跪,比站着显得更加高大,比如勃兰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短章五题
后一篇:暧昧的年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