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松lw
李松lw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27
  • 关注人气:2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章五题

(2014-03-01 21:40:01)
标签:

短章

美德

天线

绿色

宾朋

文化

分类: 散文

选自李松散文集《一个人在路上》(2013年,华夏出版社) 当当淘宝等网站及全国书店热销

文/李松

饮茶初记


    正值初暖乍寒的三月,在乡下教书的朋友来访,带来了一大包自制的山茶。这种山茶制作简单,只要把嫩茶采摘下来晒半干,用微火炒脆为止,然后把少量晒干的菊花瓣和三七花掺进去搅拌均匀即可。我从不喝茶,但这次禁不住诱惑,一喝,却喝出一个清醇微妙的味道来。
    每日书卷在握,一撮茶叶投入杯中,滚烫的开水冲入,随即泛起几许氤氲,老远地吸一口气,有种独特的气味直冲肺腑,马上有种飘飘然之感袭来,定神再看看杯中,有一种“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妙境,上面是洁白的菊花瓣与鲜红的三七花互衬互映,下面是暗绿色的茶叶,香醇醇绿莹莹。轻轻吹开水面的飘花,吮一小口,细细品味,甘腴浓腻,香气回肠,简直妙不可言!
    还是多年前,我就在《红楼梦》中看到妙玉论茶曰:“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口为品”的道理,我是明白的,对于我来说,茶汁入口,只觉苦味十足,唯有入肚,方舐一舐舌,细细品味出嘴里不涩不麻,甚至还有甜丝丝的味儿,也就才真正体会前人饮茶所得出的妙论:“方饮有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一杯自制的山茶,慢慢品味,可以使心情如此渐渐地妥贴得如一页不着任何黑迹的纸,那么对于自己创造的生活来说,若细细品味,那又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静 夜

  

   我喜欢一个人在深夜静坐。每当一篇作品完成,窗外万籁俱寂,已是夜深,一丝倦意不觉涌上心头,但不想睡,就端上一个竹椅,置于阳台,静静地从夜里去感受那份白日里没有的静谧温馨。
    月光蕴籍的大地,此时传来几声狗吠,更增添了这夜的空旷、寂寥。我静静地坐着,迎着一缕缕的春风,放眼星光、月光阑珊的夜色,用心去体味那份深藏在寒冷中的孤傲、苍茫中的深邃。那些树木、那些群山、那些隐隐约约的村落,都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的光晕,仿佛远了、远了……以一份白日里所不曾有的冷暖,给我一个越来越模糊的印象。

    我心中便油然升起一丝感触:深夜是这般自然、这般无饰,它给忙碌者悠闲、空虚者充实,它给孤独才以寄托、伤心者以安慰……

    此时,我希望这夜静如一汪清水,而我如一叶扁舟,游弋在这夜的深处,纵然无法览尽全部景致,无法尝尽全部的情韵,却也愿品味这份夜色的幽美与宁静,体念那首歌:“是否应验了我曾说的那句话,情到深处人孤独……”。
    面对这样的夜晚,我一阵冲动,走进内屋,燃起一支香烟,想写点什么,却迟迟难以落笔。蓦然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其实是很难用语言表述的,便告诉自己:面对这样的夜色,你已无法写出什么……

 

   纸 鸢


    每年阳春三月,从我所住的校园旁穿过那大片田野,可见到成群的儿童牵着线儿放风筝,千姿百态的风筝飘游在蓝蓝的天空,令人飘飘然欲加入空中的风筝行列。
    看着儿童引线,一大群风筝在空中穿梭来往、与风磨擦,犹如音乐之动听,而田野里一片儿童的欢呼此起彼伏,令人忘乎所以,心旷神怡溢于言表自不必说。
    漫天飞舞的各式风筝,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1901 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马可尼试验从英格兰向芬兰拍发无线电报,不料风暴刮断了天线,马可尼急中生智,把风筝迅速放入空中代之,终于使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的拍发首次告成。
    在中国,寇准曾有《纸鸢》诗曰:“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徐渭在《风鸢图》中亦说:“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看看小小一纸风筝,乘风而去,与白云为伴,遨游广寒宫,参拜华山圣母,观看王母娘娘之蟠桃盛会。还可以做一回君子,成人之美,把牛郎织女牵到一起。但这毕竟是传说,只不过是寄托着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罢了。

春 至


    一阵悠悠扬扬的小雨,撵走了仅存的一点残冬。一簇簇、一滩滩、一坡坡的绿色,久违的绿色,在小雨的诱惑下又如约而至。
    春天来了!
    我静坐窗前,看着窗外大片的绿色不断漫延着,蓬勃地生长着,在春雾温馨的沐浴中,我被这无法抗拒扑面而来的绿征服了。小雨呢喃,这清纯的绿使我的心境陷入一种极为自然极为恬静的状态。春天蕴含着无穷的人生暗示,而它的绿正是大自然赋予的无声语言,是生命、是希望、是蔚藉、是欢乐、是一种生命永远持续的舒展。当我疲累于城市灰暗的天空和沉重的人生负载时,春天的绿色让我欢欣让我鼓舞,让我感到一种全身心的释然。
    在这种绿色的温柔中,我不由想到:这世上还有许多迷惘的心灵,多么需要热情和温馨的抚慰!可是,这绿色对于每个人来说,又是多么短暂!
    每个人都是为希望而活着。面对这片绿色,我的灵魂被一种不可言状的感觉深深触动着……

菊 韵


    每年萧萧金秋,在我的家乡云南蒙自,总要举办一次大型菊展,每当这时,四方来客便如云飘来如潮涌来。西装革履者注目如礼,奇装异服者侃笑含敬,衣裳褴褛者如登雅室,一朵朵菊花,是一份骄傲,是一份虔诚,招引着天下赏菊的宾朋。
    菊花,是蒙自的花王。它花瓣小、味苦、清香、色纯,能清热解毒,人们还以药用的实用价值来对待她。早在《离骚》中屈原就唱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只是“饮露、餐华、言动以香洁自润泽也。”(宋,朱熹《楚辞集注》),屈原未必“夕餐秋菊之落英”,只不过是用来比喻保持高洁的美德罢了,但我们今天在蒙自能轻易品尝到“菊之落英”这却是事实。饭店的师傅们趁朝露未曦,把大朵大朵的菊瓣采摘下来,水灵灵的,与乌鱼、腰花、脊肉等生肉片一起,到入滚烫的鸡汤,制成了驰名省内外的蒙自菊花过桥米线,花入汤而不焉,黄灿灿的,上口鲜嫩清脆,余味无穷,不仅游人吃了交口叫绝,蒙自人吃了也不禁引发出无限思古之幽情。
    菊花在蒙自的吃文化中是别具一格的,当然它首先还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当金秋菊展时,满街满公园的菊花,在蒙自人心中是一种诱人的美啊!你大概不会忘记,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扔有摘菊泡酒之意。再到他唱出:“芳菊开林耀,青上松冠岩列;怀次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把菊花作为观赏植物,完成了由客观到主观,由“自然物”到“人格化”的过程。同样,今天的蒙自人,对菊花早已从食的味香生理快感进入人格化的洁白、纯真、崇高象征的过程。现在的欣赏者,更多的在欣赏它的社会美了。
    蒙自的菊花大展是令人神往的,而作为“人化自然”的菊花、无限美丽的菊花,也犹如蒙自人一样,把热情溢于笑脸、把风骨刻于身躯、把奔放流溢于清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下坠的姿势
后一篇:下跪的滋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