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六理无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是以阴阳、天地、人尽以六理为内度,内度成业,故谓之六法。六法藏内,变流而外遂,外遂六术,故谓之六行。
是以阴阳各有六月之节,而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行和则乐兴,乐兴则六,此之谓六行。阴阳、天地之动也,不失六律,故能合六法;人谨修六行,则亦可以合六法矣。
然而,人虽有六行,微细难识,唯先王能审之,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从事。是以先王为天下设教,因人所有,以之为训;道人之情,以之为真。是故内法六法,外体六行,以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令人缘之以自修,修成则得六行矣。六行不正,反合六法。艺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体六行故也,故曰六则备矣。
六者非独为六艺本也,他事亦皆以六为度。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是故一岁十二月,分而为阴阳,阴阳各六月。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声之术,律是而出,故谓之六律。
六律和五声之调,以发阴阳、天地、人之清声,而内合中、六法之道。是故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调和而成理谓之音。声五也,必六而备,故曰声与音六。夫律之者,象测之也,所测者六,故曰六律。
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兄;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从曾祖昆弟;从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於六,此之谓六亲。
亲之始於一人,世世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逾,相逾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何为三庙?上室为昭,中室为穆,下室为孙嗣令子。各以其次,上下更居;三庙以别,亲疏有制。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故复有粗衰、齐衰、大红、细红、緦麻,备六,各服其所当服。夫服则有殊,此先王之所以禁乱也。
数度之道,以六为法。数加於少而度出於居,数度之始,始於微细。有形之物,莫细於毫。是故立一毫以为度始,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备於六,故先王以为天下事用也。
事之以六为法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言六,以效事之尺,尽以六为度者谓六理,可谓阴阳之六节,可谓天地之法,可谓人之六行。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诸生者,皆生於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象德体六理,尽见於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
泽者,鉴也,谓之道;腒如窃膏谓之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康若泺流谓之神;光辉谓之明;礐乎坚哉谓之命。此之谓六理。鉴生空窍,而通之以道。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华离状。六德者,德之有六理。理,离状也。性生气而通以晓,神生变而通之以化,明生识而通之以知,命生形而通之以定。
德有六美。何谓六美?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忠者,德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密者,德之高也。
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固为所生者法也。故曰:道此之谓道,德此之谓德,行此之谓行。所谓行此者,德也。是故著此竹帛请之《书》。《书》者,此之著者也;《诗》者,此之志者也;《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此之纪者也;《礼》者,此之体者也;《乐》者,此之乐者也。祭祀鬼神,为此福者也;博学辩议,为此辞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