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铺路”来作计量单位如何?
(2019-09-25 15:57:51)分类: 奇谈怪论 |
秦朝所修建的的驰道应该最早的高速公路,秦制统一度量衡中的十里一亭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路程计量单位,到汉朝的时候,增加了五里一邮,三十里一驿,这套计量方法一直作为驿路官道的标准,一直沿用到民国以后,尽管随着时代不同,这个单位随朝代命名都不断变化,如五里也一邮也称为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也称作为铺,三十里一驿也称为传。但都是以十里一亭为基础演化而来。
那十里一亭是什么概念,按照近现代1929年的《度量衡法》采用了米作为国际计量单位后,1千米就等于1公里,而1公里等于2里,那么十里一亭就相当于5km,古代和现代最的尺的长度并完全相同,但如果扩展到5km的这个距离,那差距就不是那么明显。
那为什么规定是5公里为一亭有什么好处呢?按照普通人的步速,一般的是1.5m/s,即5.4km/h,在不太精确的情况下,十里一亭5公里就相当于普通人连续走一个小时左右的行程。
在现行的国际长度计量单位以米为基准,往小的方面按照10和1000的标准达到纳米级别,往大的方面达到千米级别。而在这范围之外都属于其它专业计量单位,千米(km)是目前最常见的交通速度及路程计量单位。
但以千米为精确单位计量标准存在一个弊端,现行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都在千位数以上。对于粗略估算非常不利。这时十里一亭的模糊化估算就非常适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合理运用那就能把距离细化到千以内。
从前面可知,十里一亭约为5公里,而人每小时也大概走接近5公里,那么以十里一亭也作为一个单位,假设我们把它称为一停。按照传统的说法,仍旧称它为5km/h=一铺。以它为单就能够把人的速度与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进行直观的对比。同时也能把两地间的距离进行对比。
例如:人的步速 5km/h=1铺
那么:飞机900km/h=180铺 高铁350km/h=70铺
高速路汽车120km/h=24铺 自行车16km/h=3铺
由此,更能直观地对比出人与其它交通工具的速度差异。
同理,这个道理放在距离估算上也有其实用价值,为了与速度区别,称为铺路
例如:人的步速 5km/h=1铺
那么:北京到上海的距离1213km=242铺路
上海到重庆1730km=346铺路 重庆到北京1500km=300铺路
千位数以下很容易就能够直观的对比出差异,即使是地球赤道的周长40075km也就是在8015铺路,如果以相应的路程除以相应的车速,就很容易估算出所需的大概时间。
这其实不是创意,而是古人的智慧,这种计量单位可能不是非常精确,但却是非常实用。为什么不尝试呢?
那重量又有什么办法来估算呢?
另:如果我们按照同样道理,物品与重量间的模糊关系,一斤或者一两有多重呢?
按照国际度量标准,以水为标准,1克(g)的水=1毫升(Ml),1000Ml=1L=1000g=1千克=1公斤=2斤=20两,折算为1两=50g。
一两有多重呢?以现在最常用的壹元人民币硬币来估算,每枚硬币重约6g,那么8块钱大约一两,一斤约等于80块硬币。还有没有更直观的方式来体现?
以最常见一个鸡蛋为例,一个普通鸡蛋平均重量在50g左右,一个普通鸡蛋大约有8-9块钱硬币这么重。所以一个普通鸡蛋就是1两多,因蛋的密度比水高,蛋又有大小不同,一斤差不多8个鸡蛋。
但如果是土鸡蛋,个头较小,大约40g,差不多等于6-7块硬币这么重,那么一个土鸡蛋就相当于一两,一斤也就相当于10个土鸡蛋。
这是一种粗略的估算法,并不能算精确。如果要精确一点,那这个现代化的算法就不适用了。
以中药或黄金为例,就需要更精确的数据,因而只能沿袭旧制,旧时的一斤约为595g。旧制规定一斤=16两,1两=10钱,一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g÷16÷10=3.72g=1钱,因595g粗略估算为600克,所以一钱=3.75g,一两=37.5g。
这个重量是什么概念呢?这个在唐朝的开元通宝上,一枚铜钱就明确了两个概念,一枚铜钱重量为一钱,直径为一寸,它的重量也就是一钱的重量,但铜钱标准参差不一,偷斤短两的情况非常严重,现代壹元硬币的较重一半也无法作为参照,但没关系,人民币5角硬币的重量3.83g,
近似于3.75g,这就相当于一钱,10个5角硬币,就相当于1两。
但这样,一个很奇妙的关系就形成了,按现代算法,一斤壹元硬币约为80个为80元,但按照古代算法,一斤等于16两,一两=10钱,那么一斤5角硬币160个=10*16*0.5元=80元。冥冥之中,80元的壹元硬币和80元的五角硬币的重量都是代表一斤左右的重量,这种接近于半斤八两的概念了,
换句话说,8个壹元硬币就相当于1两,这是新式的计量法,10个五角硬币就相当于1两,这是传统计量法。只是要留意的是,这两者之间的重量差8*6g=48g与10*3.8=38g,
一两之间相差10g就是新旧计量法之间差别导致的了。
前一篇:西汉“贾谊新书卷八_六术”摘录
后一篇:对于硅基生命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