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的房子建几层好?

(2017-02-10 09:17:33)
分类: 术数建筑
一、中西住房差异
在对侍土地上的住宅,中西方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为为土木结构,例如夯土或砖混的技术,这使用使得建筑层高受到限制。而那些楼和塔,因为为纯木结构,造价高,高处不胜寒是古人对高楼的直接印象,因此多年以来,居住接地气的一层的平房成为大多数农村人千年来的习惯。
既然不能往高处发展,也为了追求尽可能的占多土地,如果能力可以,会把建筑尽可能的向平面延伸,如果一座房子位一片地的中央,别人的房子很容易入侵到自家的庭院中来,因此用房子占据尽可能多的面积,甚至把庭院包括到房子中间来构成天井,用以证明对这片土地的所有权,这是中国人的居住方式。最典型就是中国的故宫,为了证明皇帝的家,故宫的占地面积非常地大,但是却鲜有像西方一样的高楼出现。
但在西方,由于西方的建筑为木石结构,特别是石材的使用,往高处建房可为可能。欧州列国,他们是尽可能把建筑物往立面的方面发展,比如各式罗马大教堂以及各式古堡,巴不得屋顶高入云端,因为这样才更能显得出高大威严。比如巴比伦王朝,更是以建空中花园显示规模。
扩展到西方民间,西方人注重公共与个人的隐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首选建立两层的住宅,一楼用于公共区域,二楼用于居住,西方人有明确的领地保护意识,当在一片土地上建一座房子,房子前后都有庭院,用为明显的分隔线如矮墙或篱笆作出标志,声明这是他的领地,他人不得冒犯,这是西方人对民宅的的一种理解。
二、宜居面积
是不是房子越大就越舒服呢?国外有种按年龄计算住房面积的方式,就是一个家庭年龄总和是多少就需要多少平方的住宅面积,例如夫妇两人70岁,两小孩15岁,就需要80平方的房子,家庭人口总岁数越大,所需住房面积越大,但这种方式适用于外国人住宅,外国组建家庭后就不与父母同住,我国大部分家庭还是选择与父母同住,于是我国家有一条相近的原则可以采用:成年人每人不少10平方的起居空间,如果把条件放宽到15平方,按照一个基本家庭结构由夫妻、子女、父母计算,那么90平方的房子是宜居面积。但这只是针对于城市的住房结构,如果在农村,我们把面积按番倍增加,180平方的面积实际上已经能够满足一家三代的居住。
中国古人很早就考虑过房子占地面积,过大的房间只会使房屋内的人感到人气焕散,从风水的角度上讲是属于屋大人少的颓势。实际上农村的老宅基地通常是在180平方到120平方之间,超过这个面积在古代就已经需要佣人来协助清理维护,因此平民百姓之家建一层的平房,也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但随着中国楼市的发展,高楼居住意识也影响到农村,因为农村乡镇的土地属于集体财产,因此城市的高房价并没有直接体现到农村房价上面,但高房价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即高工钱,高材料费的方式入侵乡村。乡村人似乎都有钱了,也不在乎钱,于是纷纷盖起了多层或高层小洋楼。甚至在一些偏远地方,到处都是两三层以上的小洋楼,似乎住高楼了就追得上城里的高房价了,也算是有钱的象征。似乎是越有钱,楼就要盖得越高。这是一种遂步西化的生活方式。
在城郊,宅基地因为要考虑道路,通道的设计,因此城郊通常是限制在80平方以内,再加上钢筋水泥砖混结构的工艺改进,使用的钢筋水泥建高楼反而成为最简单方便的方式,由于非城市已普遍实施二胎以上,为了考虑日后孩子分家,于是建成三层以上的小洋楼成为了主要的楼房方式。
按照理想状态,大儿子成家分第二层,二儿子成家分三层,越多儿子就建越多层,这是一种简单位直观的方式,实际上80平方的房子不可能全部建成住房,还得留出部分的地方大约20平方的场地作为庭院,为了尽可能扩大面积,现在的小洋楼很少有像古代一样,留出天井的空白位置,按照每层60平方计,三层的小洋楼已经达到住家最大能管理的水平。
而在离城郊更远的乡村,120平方左右的宅基更加接近于一套的宅基地面积,如果除去30平方的庭院用地,那么剩余90平方的房屋面积,建两层就已经足够满足一家人的居住极限,过大的房屋闲置房间多,不利打扫,特别是三层以上的房屋,由于共用楼梯,即使考虑日后兄弟成家分家后,同楼梯出行仍旧存在不方便,因此建了三层以上小洋楼的结果,必然造成有一户要搬离的局面,这就是人气焕散的前兆。
三、旧宅的改造
面对祖上传下来的房宅,很多人选择的是保留原状,不住也不修,另外择地盖房,但祖宅长期未住人的结果就是面临白蚁,倒塌的命运,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拆除重建,在农村,五十年以前的建筑工艺仍旧是按照传统百年的方式进行,例如砖木,夯土等方式,而兴起水泥钢筋或砖混结构只是近五十年之内产生的。当用混凝土方式建楼房时,必然对原来的地基进行全部拆除并深挖,而在此拆除过程中,老宅子屋顶的木梁,石柱以及所上的雕塑工艺,无一面临的是被丢弃的命运。
传统的夯土墙取之于田地,还之于田地本无可厚非,可惜的民宅的精良之所正是依存在这木雕,石雕,屋顶等这些文化结构凝聚的却是老艺人的心血,拆除房子重建的过程中,把这些有生命的房屋结构去掉,用冰冷的水泥和砖块建成的新民宅,是最无用的房子,可是这样的房子,在现在的农村比比皆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