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堂屋”为中心的房子

(2017-02-10 09:24:51)
分类: 术数建筑
我不是个设计师,连画图软件都不会用,更别说CAD这些专业软件,可这不阻止我爱好欣赏自建房图纸的兴趣,到任何地方,我都会学着去观察各式各样的民宅,对于自建房,我有我自已的看法。
我又是个传统民宅的忠实卫道者,一直坚信,以房间围合院子的三合院和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宅的典范,而传统格局“一明二暗三间过”是中式民宅的不二法门。“天井”“堂屋”“坡屋顶”是中式民宅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但在老家看过越来越多的自建房后,感觉这种传统格局似乎已全部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镂空的水泥盒子。有一段时间,我以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去看侍它们,我可以挑出他们各式各样的毛病,后来我发觉得多以新中式为名义的多层四合院设计,话说回来,新中式的多层四合院就真的好么?
实践总归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现在的宅基地还能有那么多面积可以容许北方式那种大内院的存在么?如果建成徽式的小天井,冬天进风,夏天灌水,最终的结果不还是把天井封闭了事。现代普通人没有先辈那种动不动两三百平米的宅基地的本事,有钱人另当别论,在仅有的宅基地上,往高处寻找建足够多的房子是唯一的办法,我尝试从欧式别墅角度去考虑,比如挑空客厅搭配壁炉烟卤,富丽堂皇。但这些真的适应寻常百姓家么?
以坐北朝南的九宫格式宅基地为例,“堂屋”和“天井”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传统留下来的根。但因为现代的房子已从一层升至多层,对于“天井”位置,封闭是最好的办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没有天井,周围墙开窗则室内陈设一览无疑,不开窗则整个首层暗无天日,只能把人往二楼上逼,把宝贵的一层变成地下室。我不只一夜地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什么双全法,既能保留传统,又能让人更舒适地接地气地起居住。难道只能像欧式别墅那样,把客厅往房子的四角边上靠,让神位偏居于房屋一角之隅?为什么西式的别墅可以把首层布置得舒适大房用以迎客,而现在的仿西式的自建房,却往往把人逼上二楼,原因出自哪里,最后,我发现问题还是出现思绪定势上,在我最引以为骄傲传统的“天井”和“堂屋”上。
传统“堂屋”是神圣的,但在现代“客厅”的则是休闲的,神圣与体闲能够并立吗?我觉得不好,但这就意味着非得抛弃“堂屋”这种老古董吗?换种思维,传统的房间没厨房,没厕所,没楼梯,我们都能增加,为什么偏偏“客厅”就不能增加,非得和“堂屋”合并?为什么非得靠后呢?假设把“堂屋”换成“门厅”那怎么样。
“门厅”是居于小型套房的概念,属于进门地方的过渡缓冲区,这个概念放在过去叫“照壁”,放在日本叫做“玄关”,放在西式房叫“门廊”,放在写字楼则称为“前台”但放在普住套房的地方就是一个换鞋的地方,把神圣的“堂屋”与换鞋的“门厅”合并,我是于心不忍啊。是不是要放弃“门厅”这种看法。
又是固定思维作怪,要转变,我忽然记起三间过的房子格局,传统房子结构形成的最初阶段,并不是像现在的四合院一样进深非常大,相反是开间很大。这就是“三间过”的基本格局,而所谓“左右手前房东厢西厢”都是在后来附加上去,所以我们要恢复房子的最初格局,在原来”一明二暗三间过”的基础上把“左右手前房东厢西厢”统统都移到“三间过堂屋”背后去,形成传统四合院最后一进的后罩房。以“堂屋”为中心的房子我忽然发现,这正是我追求的现代房子的最初模样,以坐北朝南的地基为例,首先,进门前留在一块院子,种上炮仗花和凌霄花,说不定还能做个假山弄个锦鲤池。这要的就是情调。
进了门楼,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神圣的堂屋,堂屋中央摆上神桌或者太师椅,如果站在神桌前,可以从门楼看到院墙上一片天空,这就是风水上讲究的“过白”。从大门进来的足够的光亮可以照亮堂屋,这是一个虚空的场所。这里背墙面如果设置成承重的结构,是非常符合建筑力学的要求,也更能符合堂屋背墙厚重的要求。这就构成整一座房子的中心,它不等同于“门厅”。
为了避免它变成一个"门厅",就必须"门楼“上做功夫,首先我会抛弃西式那种门廊式进门,也就是把左右房间往前伸,顶上设置成阳台,把门楼内凹肚式进户门,仍以坐北朝南的九宫格为例,正南方的一格就是门楼,门楼进来,正中就是”堂屋“,实际上还是门厅,但功能上完全不同,它是房子中心。
有了以“堂屋”为中心概念,那“堂屋”周围就可以大胆的布置各种住宅构件,例如:以月亮门为作分界,堂屋的左边布置成客厅,这是个休闲的场所,换鞋脱鞋都没门题,右边设置成厨房,当然你也可以把客厅布置在“堂屋”的右边,把左边布置成一个上楼的楼梯。
堂屋的正背后,设置成“餐厅”那是极好的,充分体“民以食为天”最高准则,东面设楼梯,西面设厕所,窗户想怎么开都能够满足要求,总之各种构建可以按个人要求排布,但不管怎样,目的就是以神圣的“堂屋”围绕在整座宅子的中心为出发点。
以”堂屋“为九宫格的中心设计的概念同样可以延伸到二楼之上,二楼以上门楼之位设置成阳台,堂屋之上仍为客厅,与留此同时,“堂屋”保留了,“天井”的功能也不见得会减少,之前我说过,两层半的房子是最能满足一家三代人的居住要求,当然,为了不鸡立鹤群,更高又何妨,但在顶楼,原堂屋及左右客厅的位置,我们干脆留出一大片的露台,这就是一家人的“天井”,如此而来,既能满足传统的需求,又能增加房子的功能,我认为是最好的两全之法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