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认知金字塔
(2011-08-31 16:42:54)
标签:
转载 |
分类: 童梦奇缘 |
在所有认知活动中——比如我们对自己感觉的了解,对某种情绪的觉察,对某个公式理解,对某种艺术形式运用——我们的认知活动都有一种自然存在的认知模式,即:
感知 —— 觉察 —— 接纳 —— 管理。
用几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人对“咸”这种感觉的认知。很小的孩子,妈妈做了他们平时喜欢的汤,他们过来喝一口,发现太咸了,他们并不会说“太咸了,帮我加点水。。。”他们会直接走开,不再喝那个汤了。父母可能觉得很奇怪,以前很喜欢的汤,怎么今天一点都不喜欢了呢?其实孩子只是因为这个汤比平时咸。可是,他们还没有“觉察”这种感觉的能力,他们只是觉得,今天这个汤喝下去不舒服,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种不舒服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孩子就是在纯粹的“感知”的阶段。但是,慢慢的,比如在某次再遇到同样的感觉时,妈妈说“太咸了”,孩子就明白了这种感觉叫做“咸”,这时候,孩子就上升到了“觉察”阶段。再之后,孩子进一步了解到,当“咸”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舒服,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这样。这个不舒服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改变。。。这时候,他就对“咸”这种感觉有了一种“接纳”,明白“咸”并不是那么不可接受。最后,他就可以去管理这种感觉,下一次,当妈妈的汤又做咸了的时候,他就会说“帮我加些水”,或者,如果是在外野餐、没有条件改变的时候,他也可以接受这个现实。当一个人有了主动选择的能力的时候,他就进入了“管理”的阶段。
简言之,感到汤喝下去“不舒服”——这是感知;这个不舒服是因为太咸了——这是觉察,咸导致不舒服是一种正常的感觉,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消除——这是接纳,选择改变或者没有条件改变的时候接受——这就是管理。
再说一个情绪的例子。比如,当家里新添了小宝宝时,大孩子受到的关注一下减少了,她们会感到焦虑、紧张,会嫉妒小宝宝,当她们还没有能力觉察“嫉妒”这种感觉的时候,她们就会变得非常焦虑,她们喜欢小宝宝,希望呵护她,可是她又发现自己有时对小宝宝会产生敌意,甚至想攻击她——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产生了这些感受,她们会对这些未知而又无法驾驭的情绪感到恐惧。这时候,如果妈妈跟大孩子讲:“你是不是嫉妒了?”孩子就会略有所悟,说“什么是嫉妒呢?”于是妈妈告诉她什么是嫉妒,为什么会有嫉妒的情绪。。这个时候,妈妈就帮助孩子“觉察”了嫉妒这种情绪,孩子一定会觉得如释重负——有时候觉察本身就可以给予孩子关键性的帮助。如果妈妈进一步告诉孩子,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嫉妒可以帮助我们等等,就可以帮助孩子“接纳”嫉妒的情绪。孩子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真正接纳这种情绪,她们会高度关注各种“嫉妒”的情绪,会喜欢玩“嫉妒”的游戏,总是说“你嫉妒吗?”“我嫉妒你了。。”她们在通过不断的感知、觉察、接纳的过程来探索这种情绪。之后,当妈妈又需要照顾小宝宝而不得不临时忽视他的时候,他就能明白:“妈妈忽视我时,我有些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是‘嫉妒’,但是嫉妒是正常的。”于是,他可以让自己玩一些游戏来转移这种不舒服,或者跟另外一个亲密的人倾诉这种感受。这时候,他就拥有了管理这种情绪的能力。
最后说一个绘画的例子。当孩子在使用不同的颜色来绘画的时候,她们最初是随意选择各种颜色,但是,在慢慢的积累中,她们会发现,比如,某些色彩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很醒目,而另一些颜色放在一起,会很柔和。。。于是在大量的感觉积累中,她们就有了自发的对色彩的认识。当感觉积累到一定程度,成人帮助她们引入“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等概念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恍然大悟,感到自己原有的零散的感觉得到了梳理和提升,这就是水到渠成地从感知到觉察的过程。之后,孩子对这些概念或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吸收(接纳),最终,就会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关系,来表达出或强烈的、或舒缓的、或安静的。。。等各种画面的效果。这时候,她们就进入了对色彩运用的“管理”阶段。
这种认知模式,可以涵盖我们认知的各个领域。在孩子的任何认知过程里,如果孩子和成人之间能够有这种和谐和默契——孩子有自由探索的欲望,成人能够不去干扰和打断他们的探索、而又在适时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使她们能够从一个阶段提升进入另一个阶段——那么,孩子就能经由感知-觉察-接纳,最终达到对这个对象的“管理”的终点,这时候,孩子就在这一领域中获得了自由——选择、驾驭的自由。但是,如果双方中有任一方,比如孩子缺乏继续探索的欲望或者成人不合适的干扰、打断,这个模式就会被中断。
这个认知模式如果用图形表达出来,应该是一个金字塔的形式——越向底层,所需要的时间和积累越多。在这个模式中,感知是第一环,也就是说,对一切事物的本质的把握、从而实现最终驾驭,都是从对这个事物的感知开始的,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上,逐一进入后面的各个阶段。
几种认知模式被干扰或中断的情况:
在现实中,经常有各种情况使这种自然的认知过程受到干扰或中断,从而阻碍我们达到最终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对事物的管理阶段。
前面说到认知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孩子和成人间两方面的和谐,在这里我们先忽略孩子的因素,讨论一下成人层面的影响。
第一种模式:感知-压制。
第二种模式:感知-灭失(或感知-停滞)。
第三种模式:空缺-觉察-应用
第四种模式:空缺-应用。
第一种,感知-压制,这是传统做法中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比如前面说到的嫉妒,当孩子有嫉妒的情绪、对小宝宝有攻击行为时,父母立刻告诉孩子嫉妒是不对的、嫉妒是不可以接受的。。。让孩子去压制嫉妒的情绪,来做出好的行为。但是,压制并不等于管理。只有在管理阶段,人才能够真正获得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而压制,只能是暂时掩盖起情绪,而后更大地爆发,形成恶性循环;或者孩子出于恐惧严格压制自己的情绪,最终正面的能量也被压制,而失去活力。
第二种,感知-灭失(或感知-停滞),这是表示“缺乏及时引导”给孩子带来的损失。当孩子对某个对象积累了足够的感觉之后,就希望能够进一步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它。这时候,如果周围环境中缺乏高质量的引导,最终就会使孩子停留在感知的阶段而无法继续提升。
第三种,空缺-觉察-应用,是在孩子还没有足够的感觉积累的时候,就给孩子灌输过多知识,使孩子没有经过感觉而提前进入觉察阶段。这是我们很多中国父母教授孩子知识的方式。
一个领域,只有当孩子有了足够的感觉积累之后,觉察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价值,而缺乏感觉积累做基础的觉察,对孩子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反而会破坏孩子的整个认知活动。
如果我们认为认知模式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金字塔最终的高度,是由它的底边宽度及各个角的弧度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底边的感觉积累越宽广,由低层阶段到高层阶段的过渡越舒缓(角弧度),那么金字塔就会越高。而缺乏宽广底座的金字塔,是无法产生足够高度的。
第四种,空缺-应用,不经过前面三个阶段而直接进入应用,常见的例子比如简笔画。
我想,后面两种模式,可以解释我们经常说起的现象,就是,我们可以用一分钟的时间,教孩子学会画一个“鸡蛋”,而达芬奇却要用好几个月的时间去画鸡蛋。二者的差异就在于,一分钟画出的鸡蛋,最终收获的只有一个金字塔尖;而好几个月画鸡蛋,收获的则是整个金字塔。记得以前听老师说,体育学校的学生,要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一个运球的动作。你想在某个领域达到的高度越高,你所需要准备的塔底就要越宽阔。
这个认知金字塔的理论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根基理论,它会体现在我们各方面的教学领域之中,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分别作一些解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