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诗以知人,读书而鉴史
——读《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
王跃文
《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透过作品而研究作家,进而鉴世论史,这是中国古老的学术方法。作家评传秉承的正是这种学术传统。一方面,作家评传需要占有大量的原始资料,钩深造微,对传主的生平和精神成长历程进行较为真实、完整的描述;另一方面,又要求评传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研读作品,从作家的生平经历来考察作品成因,印证作家的创作轨迹,凸现作家的文学风貌,洞察其作品中的思想和文学底蕴,评价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位作家就是一部文学史。《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首辑分《彭燕郊评传》、《谭谈评传》、《孙健忠评传》、《残雪评传》四本,它的组织出版对研究和梳理建国以来六十年湖南文学和新时期三十年湖南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彭燕郊的诗歌创作跨越了中国新诗发展最重要的几个时期,他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歌德”,中国新诗中的巍巍南岳。彭燕郊先生的诗总能给人带来喜悦和震撼。他的散文诗《德彪西〈月光〉语译》可以看作诗人的夫子自道:“ 我呢,我还是从前的我,一百年、一千年以后的我。要是你按一下我的太阳穴,你就知道我冰凉的血里凝聚了多少喧嚣的波涛。苦涩的时间乘着遗忘之翼往返。我不是被挂在、被钉在旋转的蓝天里的一只球,我是跌落在湛蓝海盆里的一口沉钟。”彭燕郊先生的诗,本身就是“冰凉的血里凝聚了多少喧嚣的波涛”,他的诗歌浓缩了近百年来个人和民族的苦难、道义与尊严,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对人之现代性的痛切思考,对艺术信念的忠贞。诗人彭燕郊就是跌落在湛蓝海盆里的一口沉钟,他发出的诗歌声响是黄钟大吕,大雅正声。刘长华所著《彭燕郊评传》,通过对彭燕郊先生近九十年人生历程和七十年诗路历程的勾勒和解读,再现了一位创造力长盛不衰、艺术境界不断超越、充满忧患意识和赤子之心的诗人形象,特别是对彭燕郊先生的诗歌主题和精深诗艺作了烛照洞见的梳理发掘,堪称彭燕郊诗歌研究的别开生面之作。
谭谈是朴素美的讴歌者,他的为人为文都体现着朴素的美和力量。当年,他的名作《山道弯弯》,以其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美学风格获得全国第二届中篇小说奖,引发出轰动一时的“山道弯弯现象”,一时文学界、新闻界和影视界,无不争说、争演《山道弯弯》。谭谈先生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无论是《山道弯弯》中的山村妇女金竹、《风雨山中路》中的伍惠芬,还是《山女》中的雪妹,都是那么明丽、秀朴,充满了人情美、人性美和道德美。谭谈先生的作品,含蓄、清淡、深情,朴素,是文学中的至性大美。谭谈先生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活动家,有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学活动事功。朱平珍、余三定合著的《谭谈评传》,以清新流畅的文笔,详实生动的材料和鲜明传神的细节,使一位执着追求着生活中的朴素与美、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作家和文学活动家跃然纸上。尤为精彩的是,这部作家评传细密详赡地梳理出了传主的人生经历和现实生活,与其文学创作从思想内蕴、文学素材及美学风格之间的关系,透露出传主是怎样从生活经验的石材中,提炼和切割下作品那光彩夺目的宝石的过程。
孙健忠是“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他第一次把土家人的生活和民族心理范式带进了中国文坛,带进了广大读者的视野。他的《甜甜的刺莓》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醉乡》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长篇小说奖。他的作品生动地描绘出湘西土家人的性情天地,融溶了湘西土家人独有的神话传说,充满了特有的神魔色彩。他的中篇小说《舍巴日》在史诗般的构架中,既展示了土家族的历史进程,又揭示了这一历史进程必将给土家族人民带来的失落和沉重,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人类当今的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显出重要的意义。吴正锋、毛炳汉合著的《孙健忠评传》从时代对人的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激荡这一角度,将传主的生平及创作放置在土家族文化血脉的寻根中去刻划和展现,探索和考察了传主作为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他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他的文学历练和文学成就,深刻挖掘了传主文学内蕴的精神建构和民族文化资源。
残雪是湖南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先锋文学代表作家。她长期不懈地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和追求,她高超的艺术才华,独特的表达方式,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坛建立起一个“残雪式”文学体系。她给人类灵魂的痛苦赋予了新的意义,拒绝人性中的伪饰。她作品中对人性悖谬的探索,对人性异化主题的深刻剖析和质疑,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卓今所著《残雪评传》材料丰富详实,旁搜远绍,考证谨严,分析细腻,文笔流畅。书中尤有对传主心灵和情感的体悟和探索,对传主的生活经历与个性形成与其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做了精辟入里的剖析与解释。作者既写出了传主智性与文思的成长,又将传主还原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间女子。
作家评传既是个案的研究,又是对一个时代文学风貌和文学发展的勾画,是对一个时代文学发展规律的揭示。这套丛书的四位传主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颇具研究价值。
(此为《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