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龙一周点评(2011-2-19——2011-2-25)

(2011-02-25 09:08:48)
标签:

谭文启双龙

nba全明星

新西兰地震

利比亚

年龄门

广州

垃圾分类

新闻

杂谈

分类: 新闻点评

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但是新出台的强制性垃圾分类却过于盲目。其实垃圾分类是需要很多方面配合才能完成的,不能单靠群众自己进行分类。还有收集垃圾的有关方面,以及对垃圾进行处理的硬件方面等等配合。而且人家先进国家对于垃圾分类也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累积,才能达到效果,我们才刚刚起步,不能达到“一步到位”。所以政府千万不要过于急进,应该细致地把这个项目开展下去,才能达到真正实用的效果。

 

现代社会越来越进步,科技就越发达;而科技越发达,就越体现在数据之上;可是数据的作用越大,却对老百姓的伤害越大了。因为所有的“皮革奶”、“三聚青胺奶”等等都是为了迎合数据上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产物。试想以往大家没有注重数据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多商人会制造出这些东西来。我个人认为,数据应该只是作为提供参考作用,不能作为硬性指标和准则,因为奶产品里面所显示的蛋白质含量等数据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摄取一样的,既然每人体质和摄取量不同,为什么还要以这种只供参考的数据来作为标准呢?其实,时至今日,不能再单纯靠用数据说话了。

 

广州两会召开,政府继续提出“幸福感”的讨论,对于新政策以“幸福感”为主旨,我认为是很好的构想,不过“幸福感”这东西比较抽象,每个人定义不同,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肯定就是经济上的,如果群众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持,每天忧柴忧米的,还谈何“幸福”呢?所以,市长万庆良也提到了,要“藏富于民”才能让群众真正幸福起来。但从如今的情况来看,物价高企、房价高企让群众很难把富“藏”起来,能够勉强支撑生活就已经不错了。所以急需解决的,正是这方面,当群众不再被这“两价”困扰的时候,那时才真正向“幸福感”靠拢了。

 

之前广州政府推出“阳光政策”,要求公开各部门的财政信息,做到信息透明。可是许多部门都不愿意公开,又或者种种原因,无法做到完全公开。这就是中国的办事特色了,所以我们无法做到香港政府那样的透明和公开。不仅是公开信息如此,连反贪也是如此。

 

国际上,新西兰地震是重大事件之一,而且因为许多中国留学生因这次地震而受困,所以引起中国的关注。到现在为止,证实有20名留学生仍然在困,其中一位叫“赖嫦”的女同学,曾经在地震之后,与家人联系,说她被困在瓦砾之中,十分辛苦。可是直到现在,她仍然没有被救出,而且生存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了。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一件事,可惜新西兰方面人力有限,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去进行搜救,现在唯有祈祷,能救出多少个就多少个吧,此时此刻,又再次感受到何谓是“血脉相连的同胞”!

 

另一件国际大事,当然是中东和北非的混乱了,利比亚的情况继埃及之后,成为最混乱之一,卡扎菲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当地的情况已经不适合外国侨居的人们逗留了,于是中国政府开始安排当地华侨返回国内,上万计的华侨在政府的帮助下,安然返回祖国。每当有国际重大事件爆发,政府都会极力保护同胞们的安全,不管他们已经移民侨居在海外多久,中国政府以及中国国民们是永远不会舍弃他们的。

 

体坛年龄门事件是2011年里面,中国体坛发生的一件大事。从足球一直延伸到其他领域。可是这却是中国体育界一向以来的惯用手法,他们喜欢虚报年龄,把小的改大,把大的改小,来迎合各项比赛的需要。这不仅有违了体育竞技的公平原则和道德,更有违了大自然的规律。虽然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此类事件却在中国体育界司空见惯,原因很简单,因为体育的成绩是与官员们的政绩挂钩的,所以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便不惜一切了。如何让虚报年龄的事消失?恐怕只有不把成绩与政绩挂钩才行吧!可是一旦不把两者挂钩,恐怕政府对体育运动的投入感就会大大降低了。看来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喜欢娱乐和体育的朋友,这个二月注定要被美国吸引住眼球,先是格莱美音乐大奖颁发,然后本周就是NBA的全明星赛,不过什么新秀赛还是全明星赛都吸引不了我,最吸引我的是全明星周第二天的那些花哨比赛,其中又以扣篮大赛最好看,其实玩了这么多年,什么高难度动作都已经给前人做光了,所以现在的扣篮大赛更讲究“花式”。于是本次扣篮大赛把什么“花招”都用上了,包括双手分别扣两处篮、一次把三个球扣入篮、扣篮的同时用嘴巴叼玩具以及飞越过汽车来扣篮等等。最后不管是什么动作,众望所归地,扣篮冠军成为了格里芬的囊中之物。其实全明星周末玩的就是欢乐,所以谁胜谁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而继音乐、体育先后举行了盛宴后,到了下个星期,就轮到电影的盛宴了。这一个月注定是“美国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