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十六)
(2009-09-28 17:26:17)
标签:
历史谭文启双龙文化小说连载杨门 |
分类: 历史小说 |
第十六回 英雄较武艺 佳山收豪杰
杨延昭要出兵佳山寨,于是便去点拨人马。谁知道来到校场,却见这里的部卒尽是不堪战阵之人,杨延昭不由恼道:“今我入军营学习操练军士,不想尽是老弱不堪战阵之人,所布之阵这般不整不齐,我自小随父习武,也算精通兵略,却为何要我带如此无用军人?”
话音一落,就见一骑从阵中骤出道:“将军何出此言?”杨延昭怔了一下,只见来人是一名年纪与自己相仿的年轻武将,他说:“将军此言差矣!”
杨延昭问:“汝乃何人?”
那年轻武将道:“将军无须多问,今日可敢来与我比试么?”
“汝小卒,非我对手,何必轻贱性命?”
“将军乃将门之后,自然显贵,欺天下无敌。然贩夫走卒亦有藏龙卧虎之辈,将军不识善用,安得为大将?今日汝若能胜得过我,我愿自刎于此!”
“小子不知生死!我就与你斗!”
“好,其他人等闪开!”
于是,所有军士当即退回营后,然后二人让士兵在他们的方圆五丈之内点火为界,两人就在这圈中交战,谁若退出火圈,便算是输。
接着,两人便在这圈中厮杀起来,由于火圈范围不大,他们不能跃马来回,只能勒住马,就在圈中枪来刀往,斗将起来。没想到这年轻武将刀法彪悍,异常了得。杨延昭虽然深得杨家枪的真传,却也战得相当吃力。当二人斗至三十个回合左右,杨延昭身前出现破绽,那年轻武将急忙挥刀抢攻,一刀截去。谁知道就在此时,杨延昭头上突然升起一个白额虎的背影来,金睛火尾,如闪电般掠至,竟把他的刀凭空挡下。
那年轻武将大吃一惊,就在这一瞬间,杨延昭已然反击,一枪刺来,结果那年轻武将胸口被戮中,一股劲力把他轰得飞离马背,跌出了火圈之外。所幸的是杨延昭只用枪尾而非枪尖戮中他,否则他就必死无疑了。
那年轻武将此时方知杨延昭是天上星宿庇佑,便从地上跃起道:“将军果然不愧为将门之后,小人此败,心服口服。我已有言在先,如若战败,情愿自戕,绝不食言!”
说完,竟真要拔剑自刎,杨延昭急忙纵下马来,抢上前去,一掌把他的剑打丢在地,并说:“壮士且慢!刚才在下多有得罪。我自小得父亲教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从不敢忘却,安敢轻看于人?适才不过有意相试,壮士与我争斗数十合,刀法纯熟,勇力过人,真烈丈夫也!只不知壮士尊姓大名?”
那年轻武将道:“败军之人,本不敢言勇,将军动问,不得不答。我姓岳名胜,齐州人,武举出身,因稍有勇力,军中号为‘花刀岳胜’。”
杨延昭道:“好一个‘花刀岳胜’,果然好武艺!壮士可愿随我为将?”
岳胜道:“将军气慨,岳胜折服,愿早晚执鞭坠镫,万死不辞!”
杨延昭不由大叫一声好,于是二人便结成了生死知交。
等人马操练熟纯之后,全军便向佳山寨进发。可是当宋军来到佳山寨一带,就有老百姓迎住他们,对杨延昭道:“小将军不要往前走了!”
杨延昭问:“为什么?前面那一座峻岭,是何所在?”
百姓道:“将军休问那里,说起来胆亦惊破。”
岳胜问道:“莫非有猛兽乎?”
百姓道:“比猛兽还狠百倍哩。走过转弯,一山过去,有胡材涧。倚山有可乐洞,洞有寨主,姓孟名良,邓州人氏,使柄大锁斧,无人敢敌。聚集数百人,专一打官劫舍,那一个敢正视其山?”
杨延昭道:“吾久闻此处有勇士孟良,若得此人归顺,诚壮此寨威风。”
岳胜道:“小将轻骑前往,哨探一回,徐定擒捉之计。”
杨延昭忙道:“大家齐上,免有危险。”
岳胜也只得从命。于是,全军继续前进,当他们接近山下之际,突然听见一阵呐喊声起,便见百余人从山间杀出,他们见是官军来到,便一拥而上,要把官军杀退。
岳胜怒吼一声,抖动大刀,当先杀上,数人中有几名头目,抡起兵器,一同来战岳胜。可是岳胜刀法了得,这几名头目合力也杀他不过,纷纷败下。
杨延昭则单人匹马追至山寨南面,又遇上数十名贼人,结果被杨延昭长枪卷动,一顿痛杀,结果只有数人能逃回寨去。
他们败退回到寨内,急忙向寨主孟良禀报:“大王,不好了!适有少年将军,单骑来到寨南。众人疑是官军,不敢与争,被其乘虚杀死十数人。临去,留血字于壁曰:前列枪刀,洞口布旗帜;杀了你家人,便是杨六使。”
孟良吃惊道:“吾闻杨家有名之将,一会下去与他交战,定报此仇!”
此时,杨延昭的人马已在寨前的山坡下驻扎,孟良便上马提斧,来到山下,高声喝道:“大胆杨贼,杀我孩儿,快来与我决一死战!”
杨延昭看着来人,不由心中赞叹:“此人生得眉浓眼大,人物雄壮,果是好员虎将。”便跃马而出道:“君有堂堂之貌,何不纳降于我,同把番界,立功朝廷,图名目于后世,岂不胜于为寇哉?”
孟良道:“我在此处,与汝无冤,何故杀我部下,而来相扰耶?若胜得手中利斧,则降于汝。不然,捉归洞中,取汝心肝烹酒,为众人报仇也。”
杨延昭不由怒道:“无端匹夫,辱人太甚!”便一抬手中长枪道:“看枪!”便一招“独取关城”直刺而来。孟良也当即抡起大斧,横扫而出,封住杨延昭来招。
接着,两人枪来斧往,两马交错,接连厮杀了十多回合,杨延昭见孟良力大过人,不可力敌,必须智取,于是便虚晃一招,拨马就走。孟良以为他真是不敌,便放马狂追而来。看着孟良即将追上,杨延昭突然回身一箭射出,正中孟良坐骑,登时马失前蹄,把孟良整个人抛了下来,杨延昭随即喝道:“给我绑了!”官军乘势一拥而上,就用刀架住了孟良,把他五花大绑起来。
军士将孟良押到杨延昭马前,杨延昭问道:“汝已被吾擒,肯降伏否?”
孟良却道:“汝暗箭伤我坐骑,误遭汝擒,如何伏耶?”
杨延昭便道:“汝既不伏,吾放汝去何如?”
孟良道:“汝若放我回去,必再整顿部下,与汝决胜负。若能擒吾,方肯伏也。”
杨延昭道:“只今便放汝去,纵能走归天上地下,亦能擒之,现在就放你回去。”便让军士解开绳索,并换了一匹马给孟良。孟良便哼了一声,翻身上马,返回寨中。
这时,岳胜上前问道:“孟良贼之渠魁,今幸成擒,小将军何以放去?”
杨延昭道:“吾与此人连斗十数合,武艺不弱,心甚爱之;且今英雄难得,吾欲他心服,收为部将,非徒捉之而已。汝等试看,孟良不久又被我所擒也。”岳胜也是半信半疑,但见杨延昭满怀信心,便姑且静观变化。
时至半夜,孟良的探子回报,说官军营中防范稀疏,孟良不由得意地笑了起来,并言官军实在太差,居然不知守御的重要,于是便领一支人马藉着夜色掩护,迅速下山,来劫军营。谁知道孟良率众杀入营中之际,竟不见一人,正在思疑,猛然听见喊杀声起,伏兵齐出,孟良方知中计。便只得率众奋力冲杀,孟良勇猛无匹,果然被他杀出一条血路,当他逃至半山腰时,突然马失前蹄,竟是被绊马索绊倒,被伏兵跃出,把他擒住。
孟良再次被押到杨延昭面前,杨延昭问他:“这一次再捉住汝,还不伏乎?”
孟良道:“汝诡计算我,非战败之罪,要杀便杀,决不心服。除非和你大战一场,阵上擒得我时,方才心死,然后归降。”
杨延昭道:“且放你去,必要地下捉汝,毋得再悔。”
孟良便也不多谢一声,就上马离开。岳胜道:“孟良被连擒二次,彼今不敢再战,必藏于西边树林,诱出即可捉之。”
杨延昭道:“岳将军言之有理,且过桥西面诱他出来。”
于是,杨延昭带了数骑,轻装前进,越过了桥西,来到树林前,忽然听见孟良的喝声响起:“六郎休走!”便见他率领所有部众从林中杀出,杨延昭道:“这样的伏兵有何惧,活捉孟良!”说着,他一抖长枪,便当先杀入阵中。与此同时,岳胜等人已领主力人马从后方飞速而至,结果杀了贼众一个措手不及。混战之中,孟良与杨延昭厮杀,但是孟良心中已乱,破绽尽现,杨延昭一枪击中其背,顿时把孟良打下马来,再次把他擒获。
这一次不等孟良说话,杨延昭便道:“量君见识,不出我神机。放汝回去,再招集人马来战。”
孟良一听,登时愣住,随即道:“我虽为贼,颇知礼义,只缘顽性未除,蔽却本来羞耻。将军神人也,我安敢不伏哉?情愿倾心以事本官,无他念也。”说完,便拜伏在地。
杨延昭道:“君若肯归顺于我,久后终得好名目矣。”便当即下马来,去扶孟良。
孟良道:“离此向南十里,有芭蕉山,地势极恶。内聚强人,专一劫掠放火,官军无奈他何。为首乃鸦州三元县人氏,姓焦名赞,生得面如赤土,眼若铜铃,四肢青筋突起,遍身肌肉,块垒无数,使一柄浑铁锤,万夫莫近。若得此人来降顺,尤为吾党生色。”
杨延昭道:“吾当亲赍空头官诰,招来为将。”
孟良道:“此人至顽,本官不可轻往,须部众而去。”
杨延昭道:“吾以诚信待人,何以兵为哉?将军可先回营歇息,且候佳音。”
孟良便只好从命,遂率本部众一同随杨延嗣先返大营。接着,杨延昭快马向前,不等众兵将跟上,来到了南面的山前,看见有一樵人在山边砍柴,杨延昭就趋马上前问道:“此处是芭蕉山否?”
那樵人问道:“汝是何人,单马来此?”
杨延昭答道:“小可姓杨,名延昭,杨令公第六子也,近闻此处有焦赞,勇力无双,我特来相招为将。”
那樵人便道:“君要寻焦赞,吾素相识,君可随我来,引汝见之。”
杨延昭欣然答应,却在这时,杨洪赶上来,劝道:“六郎且慢过去,小心贼兵埋伏。”
但是杨延昭艺高人胆大,他道:“管家只管放心。”便随那樵人上山而去。
到了山上的一个寨子前,那樵人便道:“汝且停待于此,我先入通报。”杨延昭点头答应,那樵人即快步入寨。
谁知道那樵人方才入寨,便听见梆子声响起,随即埋伏一同现身,立时把杨延昭围得水泄不通,杨延昭大骇,还未来得及动手,便已被乱棍打下马来,生擒活捉。接着便有一骑骤出道:“我焦赞未尝请汝,汝自来寻死,复有何词?”
杨延昭一看来人,果如孟良所言,便道:“大丈夫视死如归,凭汝如何处置。”
焦赞道:“吾啖着多少好汉心肝,罕见汝一个乎?给我吊起来,剥他心肝下酒。”
杨洪眼见山上刀光已生,知道六郎必已中伏,便立即召唤全军,一同杀上山来。
杨延昭被吊了起来,只能合上双眼闭目待死,焦赞命人动刀去杀,谁知道刽子手的刀刚欲砍下,便突然从六郎身上涌出一股力量来,把刽子手震飞出去,并且从六郎身上浮现出白虎之影。
焦赞一见,吓得目定口呆,慌忙叫道:“原来此人乃神将也,快放宽吊索,吾将亲解其缚。”左右便依命上前放了杨延昭下来,焦赞随即上前亲自为他解缚,并拜伏道:“小可不识神人,情愿归顺。”
杨延昭道:“君若肯归于我,不失官职,胜于为寇多矣。”
就这样,焦赞收拾部众,随杨延昭一同下山,正遇杨洪率众来救,结果反见杨延昭立下奇功,不由大喜,便会同一起,开赴佳山寨。
六郎到佳山寨镇守后,自是壮勇并集,兵马强盛,于关上扯起杨家金字旗号。从此番人畏服,边患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