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谭文启双龙文化谈历史人文/历史文学/原创历史 |
分类: 谈史论今 |
公元1398年的闰五月初十,朱元璋终告去世,由皇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是为明惠帝,也称建文帝。惠帝懦弱无能,如果不是长子嫡孙,誓难登上帝位,也因此给日后失去帝位而埋下了伏笔。
明朝的时候,各地藩王都拥有自己的兵力,虽然他们都是王室宗亲,但是他们的势力让皇帝都感到非常不安。而在众多藩王中,燕王朱棣的势力最为庞大,而且最具野心。当惠帝即位后,燕王的亲信、僧人道衍便向朱棣提出争夺天下的计划,遂挑起了朱棣的称帝之心。在道衍和术士袁琪的谋划下,燕王开始秘密练兵,积蓄力量,随时作反。
其实,燕王的野心早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看出了,所以他临终时也曾交代:“燕王不可不虑。”惠帝即位之后,对诸王很有诫心,尤其是燕王,于是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决定进行削藩,先从唐、周、齐等王着手,然后再向燕王开刀。
惠帝派了张昺、谢贵、张信三人到北平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看看他对削藩的事有何反应。没想到三人所见的,竟然是燕王突然失心疯,在街上胡言乱语,到处逛荡。为了探清虚实,他们拜访燕王府,看见燕王在盛夏之时,还围炉烤火,而且仍是缩起身子,看来他是病得不轻。当然,燕王并非真的失心疯,而是假装,希望瞒过他们。
不料,燕王府的长史葛诚去告密,说燕王装疯,朝廷即令张昺、谢贵、张信三人去逮捕燕王。张信却出卖了朝廷,连夜奔走告知燕王,燕王又再次装傻,拒见张信,后来被张信的真诚打动,终于相信张信的真心,便接见了他。
待张昺、谢贵带兵来捉燕王的时候,燕王早已准备好一切,巧施妙计,骗他们说朝廷要下令要逮捕的人都已收监等候二人发落,遂把二人引进王府,安排酒筵招待,然后在这席间把二人和葛诚一同斩杀。
诛除了张昺、谢贵两位钦差,已等于表明了心意,燕王是非反不可了,于是在七月五日,燕王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的名义,自称“奉王靖难”,亲自统帅大军冲锋陷阵,不到一月,便全面占据了北平。从此起,便开始了历史有名的“靖难”事件。
燕王终于作乱,朝廷登时大乱,急派重兵北伐,可是大军抵达河兹澽沱河一带时,因为时值中秋,大军便暂前进,在营中欢度中秋,结果被燕王把握住了时机,趁朝廷大军不备之时,夜袭雄县,一举克城,然后大破朝廷北伐的大军。
第一次北伐失败,朝廷改派李景隆挂帅,再带大军北伐,可是深入北平地带后,又被燕军内外夹攻,大败。次年,李景隆复率六十万军北上,结果还是不敌燕王。燕王用兵如神,手下兵将尽皆精锐,朝廷的大军远涉而来,深入敌地,岂有不败之理。
不过,虽然三次重挫朝廷大军,但是朝廷仍然有许多人马,而且各处州府设防极为森严,燕王正为这不利于己的局势感到惆怅之时,却突然收到南京太监的来报,说京城空虚,如果能抓准这一时机直取京城,大事可成。
燕王果断非常,他不管这是否有诈,铤而走险,大举挥军南下,五月抵达长江北岸,六月渡江,燕军拼死向前,一举便把朝廷守军的防线冲破,全线崩溃。初三渡江之后,初八便打到南京城下,李景隆负责守金川门,但是燕兵一到,李景隆这个手下败将便胆怯,竟然开门迎降。燕王大军进城,百官一齐迎接。
这场叔侄操戈的争夺战中,燕王以“快”、“狠”、“准”而获得全胜,当他的大军进城之际,宫中火势冲天,惠帝已然不知去向。有说他在宫中自焚,有说从地道逃出,后来出家为僧,而惠帝的生死下落就成为了明朝史上的一个谜!
燕王登基,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由于南京皇宫遭遇了大火,所以燕王决定迁都,把北平定为新的京都,自此称为北京。
永乐登基后,首先把惠帝的党羽诛杀殆尽,尤其是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二人。在残酷杀戮方面,永乐帝可谓完全继承了他的父亲朱元璋。不过,在大肆杀戮过后,永乐帝为安人心,便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果然使国家得到大治,他于文方面,汇聚儒臣文士二千,重新修篇各类典籍,辑录成《永乐大典》;于武方面,他五次领兵北征,把威胁边境的鞑靼打得焦头烂额,稳定边陲;于对外政治交往方面,他委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打通明朝与西方各国的关节,使中国的航海史发展了光辉的一页,也是明朝与西方国家建立了邦交,让西方各国认识到这个天朝大国;而于内政方面,他设立内阁,又重用宦官,开东西两厂的特务机构,与锦衣卫一起监察百官,使宦官和内阁之间相互制衡,重大的决策权就集于皇帝一身。
永乐帝为明朝建立了一个盛世,而这个盛世也得已一直传到嘉靖年间,永乐虽然和太祖一样嗜杀,但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却比太祖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永乐帝也算是明朝史上一位英主,可惜的是永乐帝在第五次的北征归途之上因病去世,但是后继的明仁宗、明宣宗仍然能保得永乐时期的兴盛,使吏治清明,让百姓休养生息,明朝一片繁荣安定。不过,传到宣宗之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时,明朝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是让明朝继续步向兴盛,而是使明朝逐渐走向衰弱,并且开始了明朝最具特色的一段历史“宦官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