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谈历史谭文启双龙人文/历史文学/原创历史 |
分类: 谈史论今 |
宋朝由赵匡胤所创立,赵匡胤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人身份登基的皇帝。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禁军统领,在军中颇有威名,深得将士爱戴。所以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新帝年幼,众将士都推举他代周称帝,就这样,赵匡胤于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长久的朝代,但是宋朝也是中国史上几个庞大王朝中最多磨难的一个,宋朝没有真正的统一中国,因为在宋朝的西北和北方一直都是外族所盘踞,西北有西夏、东北有辽国、后有金国,还有吐蕃、蒙古等部落,至于在云南又有大理国,所以宋朝并没有取得整个中国的控制权。
而宋朝又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尤其到了南宋时期,宋朝已经由一个天朝大国变为人见人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但是,宋朝的历史上却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出现,宋朝的历史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页壮阔诗篇。
宋朝并非没有强大过,在宋初的时候,宋朝的铁骑就曾踏遍天下。赵匡胤称帝后,致力于扫平天下,达成一统的伟业,他先后平定后蜀、南唐,夺取了天府之国的四川沃地,又平定了江南的锦绣河山。赵匡胤更十分重视人才,尤其是文人,所以他对南唐后主李煜十分重视,虽然灭了南唐,却对李煜爱护有加,把他庇护着,让他的诗文能得已流传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史的一方瑰宝。而赵匡胤因为自己是军人出身,担心军人拥兵自重,会使陈桥兵变这类的事件再次发生,于是他巧计安排,杯酒释兵权,把兵权重新掌握自己的手上,成为千古佳话。与此同时,他让文人治国,文人当政,就可以免却许多军人叛变的情况。虽然文人治国有它的好处,但同时为日后宋朝衰落埋了重重的一笔。
不过,赵匡胤一统山河的愿望在他有生之年,没有达成,因为在攻打北汉的战争中,赵匡胤屡屡受挫,加上长期征战,终于得了重病,只当了十六年的皇帝,便因病去世。
但关于赵匡胤的死,却有不少传说,其中就有著名的“烛影斧声”之说,说赵匡胤实为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所杀,赵光义弑君夺位。但这一传说后来也证明是子虚乌有的。赵匡胤因为自己病重时,看见儿子年幼,不能当政,倘若让大臣辅政,恐会使大权旁落,所以为了赵宋王朝的前途着想,便把帝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赵光义跟随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功勋显赫,由他继位,对安定宋朝十分有利,而且也得到母亲的支持,所以才把帝位留给了弟弟。
赵光义登基之后,也没有让赵匡胤失望,首先他达成了赵匡胤未能达成之愿望,攻灭北汉,并收服了北汉名将杨业,使宋朝增添一员虎将。然后雄心万丈的赵光义还挥军北伐,誓要踏平辽国,重夺燕云十六州。可惜赵光义对辽的用兵有违天时,结果招致惨败。之后曾再次伐辽,同样以失败告终。
北伐失败,使辽国打出了信心,而且当时辽国的萧太后当政,萧太后有犹胜男子之才能,把辽国建立成一个强大的国家,遂反客为主,屡次攻宋,宋朝开始了风雨飘摇的日子,不过因为当时的宋朝仍然十分强大,又有杨业、杨延昭父子这样的虎将据守,屡退辽兵,粉碎了一次又一次的辽人阴谋。其后,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宋朝都得到大治,边关守得稳如泰山,辽国、西夏屡犯边境,都被击退。
仁宗时期,贤臣极多,先有富弼说动辽国,让辽宋达成和约,息兵事数十年之久,天下人皆称善;又有包拯这位再世青天的出现,使国家吏治得到整顿,国防巩固,举贤任能,为民请命,深得百姓爱戴;又有杨家后代杨文广,威震边关,把当时如日中天的西夏军打得狼狈而退,使之不敢再轻犯宋境,继承了杨家将之威名。
到范仲淹当政时期,范仲淹提出“十事疏”,整顿宋朝政治,使宋仁宗一朝达到了最兴盛的时候。范仲淹留下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更是千古佳句,成为他毕生为国为民的写照。
在仁宗之后,神宗年间,王安石曾经提出变法,希望能使宋朝达到大唐之盛世,可是由于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因此太后、皇亲国戚及保守派一力反对,最后终于使王安石的变法失败,而这一次变法失败,直接导致宋朝错过了真正的盛世,而且政权落入蔡京、童贯之流的手上,宋初的一时辉煌,很快便消弥,宋朝从神宗进入徽宗年间的时候,迈进了衰亡的开端。
人往往守旧、固步自封,尤其是当政的人,他们更容易被短浅的目光所限制,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的话,也许宋朝不会败落如此之快,使山河破碎,百姓受苦,也许宋朝能有唐之兴旺也说不定。但这一切都已成历史,而我们也只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