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谈历史谭文启双龙人文/历史文学/原创历史 |
分类: 谈史论今 |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和政治家,他上通天文,下通天理,兵法谋略皆是一绝,而且能言善辩、还懂得科学创造。一生树立无数功业,他开创天下三分之说,并且付诸实行,辅助刘备从一个四处流亡的小诸侯变成占据天府之地的一国帝王;他屡献奇谋,屡次击破实力强大的曹操和孙权;他凭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吴蜀联盟,对抗曹操;他发明了诸葛弩、木牛流马,使战争武器得到极大的提高;他写下“出师表”,成为后世传诵的忠君爱国之经典。
这样一位世人敬仰的伟大人物,却在晚年下了一次非常错误的决定,致使三分之势有所动摇,那就是——北伐!
当时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三国之间的实力只在伯仲,蜀国根本没有足够实力吞并魏国,可是诸葛亮有感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对刘备、对汉室的承诺,光复汉室。
三分之势本是诸葛亮所创,但是到最后他还是逆天而行,其实转折点就在于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托孤时,允许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自立为帝,其实是暗示诸葛亮千万不要生异心,否则就有负他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是很看重自己名声的人,当然不会让自己变成一个篡夺帝位的乱臣贼子,所以向刘备表示愿尽毕生之力助蜀汉光复汉室。于是,诸葛亮对刘禅十分严厉,可是刘禅天生软弱,而且年纪又小,在诸葛亮的严厉督促和压迫下,便生出反抗的心,一直对诸葛亮都是表面恭敬,暗里讨厌的态度。
诸葛亮日夜勤于国政,身体自然不好,他又通晓天文地理,算得出自己的命不会很长,于是他决定在有生之年扫平魏国,光复汉室,便不等实力强大,而发出北伐的号召。诸葛亮怕刘禅不允许,就写了“出师表”,表达出自己的忠心和强硬的态度,刘禅自然争不过他,只好答应让诸葛亮兴师北伐。就这样,诸葛亮开始了他漫长的北伐征途,同时也把自己和蜀国推向灭亡的边缘。
诸葛亮“六出祁山”流传千古,但为何六次北伐皆告失败呢?只因他没有顺应大势,逆天而行。第一次的出征,他用计让魏国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使魏国失去统帅,但是诸葛亮过于谨慎,没有采取魏延暗袭长安的奇谋,只求从最安全的地方缓缓渗透进去,结果错失一个大好良机。而另一个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错误地起用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这个重要的军事地区。魏国因为连失数座城池,才知道没有司马懿是挡不住蜀军的,于是重新召回下野的司马懿,让他挂帅。司马懿果然是诸葛亮的克星宿敌,一上任便查出了孟达暗通蜀国,立即以迅雷之势把孟达诛除,然后大军压境,击溃了马谡守卫的街亭。诸葛亮面临巨大的压力,无奈地领兵退回汉中,之前所占领的城池皆被司马懿夺回。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自请降职三级,但仍然是蜀国最高的统帅。这次失败也成为日后魏延谋反的重要转折,而这次北伐诸葛亮唯一得到的,是姜维这个人才,他成为了诸葛亮后的继承者,也同时尽得诸葛亮的真传,但是他盲目跟从诸葛亮的遗令,却也成为蜀国灭亡最直接的原因。
二次北伐,尚未出师,便先折大将,猛将赵云因病去世,诸葛亮不知天时,强行进军,结果在陈仓遭受了郝昭的顽强抵抗,最终连一个小小的陈仓也没有攻克,便无功而还。
第三次,因为郝昭得了重病而死,陈仓终于攻克,可是在进入祁山,与魏军交战时,又因为粮草的问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再次放弃北伐,退回汉中,还因此重重责罚了督粮的官员。
到了第四次北伐,粮草充足,兵强马壮,诸葛亮这次雄心壮志地出发,而在祁山上与魏军对峙,诸葛亮也连连告捷,更把魏国大都督曹真给气死了。可是,司马懿略施小计,买通了蜀国的宦官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进谗,说诸葛亮有异心,刘禅便连忙下诏召回诸葛亮。诸葛亮素以忠贞为先,虽然眼看成功在望,但接到后主的诏旨,也不敢有违,结果把大好形势舍弃,急急班师回朝。回去之后,才知道是宦官造谣,大怒之下,重责黄皓,并严辞训斥了刘禅一番,让他疏远宦官。刘禅对诸葛亮畏惧如虎,当然不敢有违,于是后来一段很长的时间,刘禅都不敢再和宦官为伍。
到了第五次出征,诸葛亮割魏国的稻田来丰富自己的军粮,然后又在一场大战中,歼杀了魏国大将张郃,但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却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了,诸葛亮无奈,只能再次退回汉中。这一场大病让诸葛亮更加明白到时日无多。
等他的病一好,就抓紧这有限的时光,第六次兴兵北伐,更发誓不成功绝不回师。但是,第六次出兵祁山就已经出师不利,第一仗便因为中计,而先败一阵,还损了不少兵将。不过,诸葛亮很快就稳定军心,并且在接下来的战事中连连击败魏军,迫使司马懿闭关不出。面对魏军想打持久战,诸葛亮知道对己方不利,便再次安排妙计,引出司马懿,在葫芦谷火烧司马父子,但是天意注定诸葛亮不能成功,一场大雨熄灭了葫芦谷大火,司马父子突出重围,逃回关内,坚定了死守的决心。
在漫长的对峙中,诸葛亮终于熬不住,一病不起,而且越来越沉重,他自知大限已至,唯是不甘心六次北伐皆不利,临终前他把军政大事交托给姜维,嘱咐姜维务必要继承他的遗志,姜维再三答应。最后,诸葛亮带着这个遗憾离世。
诸葛亮一生策无遗算,但就在晚年的时候犯下如此重大的决策错误,如果他没有急于进取,而是先行积蓄力量,也许蜀国不会败亡得这么快。由于诸葛亮六次出师,穷兵黩武,以致蜀国国力渐弱。加上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力过于深远,使得后继的姜维不敢不遵从诸葛亮的政策继续进行北伐的事宜,姜维更甚,九次出征,终于使蜀国消耗殆尽,最后为魏国覆灭。
圣人尚有错失,何况诸葛亮并非圣人,但是他的错误却是导致一国的灭亡,那便有些让人唏嘘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