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三国历史 |
三国屠城鉴:东汉末是群雄割据,各种武装大者连州郡、中者据城邑、小者占阡陌,相互厮杀。屠城是古战争中常见的行为,因为现代对三国屠城情况不了解,也产生很多误解。首先是以为越能屠城越厉害,越能很快得天下,屠城是残暴行为,最易失民心,三国时期曹操屠城最多,为何他能统一中原让曹氏代汉?这主要是他接受荀毛挟天子令诸侯的主张,所以曹操打着汉家旗号,屠城越多实际让汉家失民心越快,残暴的罪名都落在汉朝廷头上,实际的地盘控制到手再让荀彧、毛玠、司马朗等仁义得民心的人治理,把民心都笼络到自己手中。三国孙刘曹政权都有屠城或残暴行为,刘备极少屠城曾参与曹操屠城,他攻城夺地少,政策也比较仁义。但蜀汉最先灭亡,不是与不屠城有关,而是因为造成失民心的原因很多,不仅限于屠城,曹操虽然屠城但也干很多得民心的事。杀害得民心的人比屠城的危害也不低,乱世经济萧条,据守的城市通常人口少,即使屠城杀戮不过万八千人,小城邑或仅千百人,实际恶劣影响不大,但杀受百姓拥护的人往往丢失十万人心,像马谡被杀十万人为之流涕影响甚于屠城。再者蜀汉连年征战杀戮也能失民心,张悌评价曹操晚年失民心在于“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蜀汉诸葛亮连续北伐也同样结果,每次数十万大军出征战病劳死亡人数通常等于屠几个小城邑,曹爽南征造成“死失略尽,羌胡怨叹,关右虚耗”,可见得不偿失的征伐造成的危害大于屠城,造成的人口损失不亚于屠城。司马懿和孙权都是中等地主阶级士族,比曹操屠城少些。司马懿是唯一因为屠城遭痛贬的人,有些冤,在当时司马懿的这种行为还不算严格意义上屠城残暴行为。在江东孙权也仅屠庐江,他和司马懿同样不是像曹操制定“围而后降者屠”政策,屠杀仅是偶尔现象,不影响其基本仁义的形象。司马懿在执行曹魏屠城政策上,已经有所宽容。在三国蜀汉因为连年征战损失人口最多,从原来户口百万到蜀汉灭亡时仅二十八万户,这种程度的人口损失超过屠城危害,结果蜀汉最先灭亡。错的战略造成的百姓家破人亡比屠城危害更大,屠城毕竟不是经常有机会能做,只是在战争中发生在部分城市,错的战略危害往往是影响政权的所有城市。但是屠城仍旧是残暴的政策,即使在三国也逐步被限制,其对民心的危害也是明显的,古今都遭到仁义之士的批评反对。三国时代屠城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执行的屠城政策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极端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