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缓称帝
(2013-04-04 10:36:02)
标签:
历史三国战略司马懿 |
分类: 三国历史 |
司马懿与缓称帝:司马懿被评价挽救曹魏不过分,在关羽攻襄樊时,曹仁要弃城被满宠阻止,曹操要迁都被司马懿阻止,这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司马懿拆散了孙刘联盟,称汉祚垂危不附和汉祚已尽。司马懿是劝曹操缓称帝,孙权劝进是还没有决心与刘备断交,因为他知道刘备也要当皇帝,曹操若称帝必然受内部亲汉派打击,也会进一步让汉中的刘备攻关中,当时曹操都已经要迁都,形势困难,要称帝让后方亲汉派闹起来真会像在火上烤,他甚至急于想把张辽等防御孙权的部队回撤镇压亲汉派,援襄樊徐晃足矣,把张辽等调到陈郡必然是为镇压黄河以南的拥汉军。孙权要设计让曹操和刘备大打,那时刘备攻关中,曹操会调主力去西北,孙权最想得到的荆州、合肥都防御空虚,便于夺取。但是司马懿识破了计谋,司马懿让曹操缓称帝,是削弱了刘备称汉中王的合法性,实际让中原的亲汉派憎恶刘备,把连公爵都没当就称王的刘备也当汉贼,同时也避免内部矛盾激化,曹操没称帝让孙权不便北上合肥,也让刘备称王显得僭越,失去了反曹的政治优势,结果没能在凉州和关中掀起“箪食壶浆”的欢迎,攻凉州失败。此时关羽夺取孙权粮草和刘备立吴氏王后让孙刘本来就疏远的关系更恶化,孙权最终决定先夺取空虚的荆州。至此司马懿分化孙刘联盟的策略最终完成,挽救了曹魏。孙权主力刚东向荆州,曹操就立即把张辽调去襄樊,甚至连豫州的吕贡、兖州的裴潜都调往襄樊,这不单纯是为关羽,也是怕孙权主力攻占荆州后再攻襄樊,同时也是为了镇压在许昌附近的拥汉军或随时调关中阻截北上的刘备,张辽等被留驻陈郡。曹操去世后,曹丕改变了缓称帝的战略,不久称帝,丧失了利用挟天子的中央外衣。司马懿态度消极地劝进表明他仍坚持缓称帝战略,不赞同立即取代东汉中央政府。但刘备也没能利用曹丕的失误,自己也称帝了,结果孙权倒成为缓称帝的受益者,不像曹刘急于称帝反中央。刘备要是称帝攻曹丕也可以,但攻打孙权有误,曹丕为称帝不仅把北方主力调到许昌,也没让张辽离开陈郡,甚至不听司马懿劝谏连曹仁都调到宛城,结果让孙权攻占了襄樊。刘备此时攻关中是可行的,但却把主力调往荆州方向。在孙刘交兵之际,曹丕也仍是忙于对付拥汉派,郑甘、河西反曹战争,朝廷拥汉派首领刘廙去世都是发生在孙刘交兵的黄初二年。刘备忙着进行称帝活动就浪费了半年,又攻吴一年失败;曹丕忙着进行称帝活动也半年,镇压内部也用去很多时间精力,刘曹这时期都没有增强扩张,只有孙权不仅占了荆州,还一度控制襄樊,缓称帝有益。不久孙曹交兵让本来元气大伤的刘备集团又得以恢复,刘备攻孙权时,曹丕欲伐蜀被刘晔劝阻又丧失占西南的机会,仅收复被吴攻占的襄樊。司马懿的缓称帝是三国时期比隆中对更重要的战略谋划,也是后世历代执行统一战略的重要原则,能最大程度利用百姓对统一中央的怀念和避免成为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