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期
(2012-10-12 15:11:48)
标签:
历史唐朝战争战略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安史之乱后期:邺城战役后唐朝形势再次危机,兵力损失严重,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统帅,退守河阳。史思明攻占洛阳后北返范阳,主要是配合奚族攻平卢军,北方都被史思明控制。回纥可汗与太子都亡故,少子登里可汗即位,甚至要让唐公主殉葬,与唐朝关系开始疏远。9月史思明渡河攻占洛阳后,与李光弼对峙交锋,李光弼善于防御战,多次打退叛军进攻,稳定了战局。朝廷任命王思礼守太原,760年初李光弼为太尉、王思礼为司空。西部党项人迁入朔方郡,李辅国任元帅行营司马后,节度使都出在他门下,朝廷用韦伦不成,李任用来瑱。执政宰相是苗晋卿,财物由刘晏负责。史思明以周挚为宰相,将领有阿史那承庆、李归仁、田承嗣、薛嵩、张忠志等。八月唐朝以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多次打退叛军对陕的攻势,神策军声望日高。凤翔节度使崔光远破羌浑十余万,破党项,西北形势稳定。江南发生刘展之乱后,派田神功前往平定。史思明集中力量与李光弼争战,几乎没有向南用兵,朝廷欲用久居散地的郭子仪帅七万征范阳,鱼朝恩阻止。李光弼、郭子仪虽先后任副元帅,但军事实权基本是先后任元帅行军司马的李泌、李辅国、程元振、元载掌握,李郭实际担任的往往是方镇节度使的战区司令职务。761年二月李光弼被鱼朝恩等上奏逼迫出战,在邙山被史思明击败,唐朝形势一度又危机,在史思明等在内乱中被杀后才扭转。叛军中的高级将领多数都不听史朝义指挥,派军作战多不利。西川段子璋叛乱被节度使崔光远和李奂平定,唐军与史朝义陷入对峙,江淮饥荒严重,派李光弼镇守江淮等八道。十月元载代刘晏管财政,他是李辅国亲戚,刘晏是程元振同党,李辅国和张皇后两派开始争权。762年正月李光弼收复许昌,史朝义军谢钦渡淮攻至申州,被召回救援汴州。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病故,宫廷争权中李辅国杀张后专权,唐代宗即位,诏李泌入朝。河中等地朔方军乱,封郭子仪为汾阳王前往安抚。程元振接替李辅国任元帅行营司马,李泌任翰林学士,唐朝形势开始扭转。李泌虽然没再任元帅行营司马,但是他的战略思想和才能无疑影响了代宗,翰林学士负责制诏地位上升,代宗早先与李泌关系就很好,程元振虽然更跋扈专横,但他有权谋,众节度使都畏惧他,至少在当时能震慑众将,不至于像后来发生军阀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