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与襄城战役
(2011-07-13 13:52:28)
标签:
历史古代战国司马错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司马错指挥襄城战役:前295年司马错从蜀地调到东线担任国尉,当时秦国正处在困难的防御阶段,赵魏韩几乎收复了战国初大部分失地,秦国依然面临诸侯合纵灭秦的危机。出于外交目的秦国的卿相都由六国人担任,司马错担任国尉是最高军事长官。他面临选择什么样的时机作战、攻击哪国、具体目标的问题,依据当时赵齐燕联合攻中山无暇西顾,合纵联盟中魏韩离秦国最近,决定首先攻中原,司马错亲周韩,利用魏国想通过富丁与秦国联合,使赵韩猜忌陷入孤立的态势,发动攻魏战役,期间韩赵都壁上观。在选择具体目标上,司马错为了“断诸侯之交,绝合纵智谋”,没向最靠近秦国的安邑河东地区进攻,而是选择了最出人意料的战略方向,他利用楚国当时与秦国结盟,经楚国攻打魏国的战略要地襄城,魏昭王刚即位想亲秦,没料到秦国会进攻,襄城被司马错攻占。这次战役在战术上特点是出奇制胜,过去秦国一向以河东为主要攻击方向,魏国防御重点也在旧都安邑和西部靠近咸阳的河东,因此完全出人意料。这次战役也体现了司马错的杰出战略谋划,因为秦楚联合,尽管襄城地区在中原是秦国孤立的飞地,但是以楚国为后方有保障,攻占襄城使整个战国战略、外交、军事格局都发生了变化,襄城地处楚魏韩三国交界处,可以名义上保护盟友楚国,实际也能防范楚魏韩再次合纵,前300年秦曾攻占当时是楚地的襄城,后被魏国控制。襄城失陷意味着周围的鲁阳、叶等地数百里不守,但是这里离韩魏国都也很近,离大梁和郑仅数百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平地,等于直接威胁了魏韩两国核心地区,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在战略上也能迫使两国把秦国边境的部队东调,减轻了秦国本土受到的威胁,扭转了秦国当时被动防御的态势。在外交上秦国最忧虑合纵,赵魏韩齐合纵是秦国无法对抗的,但是秦国离齐国远,无力直接影响齐国和东方,攻取襄城也获得了对东方施加影响的前进基地。襄城在东方离宋国也很近,不久宋国就开始与秦国友好,齐国也任命秦国人吕礼为丞相亲秦,魏韩被进一步孤立,后来甚至遭到齐赵的联合攻击,合纵形势瓦解。秦国的攻势就以先打通与襄城的联系为基础。前294年,向寿攻韩国武始,白起攻新城等,都是为了与襄城联通。前292年利用关东合纵瓦解,诸侯或削弱,或内乱的时机,对政治腐败、没给屈原平反、奸臣当道的楚国发动攻击,秦国攻占宛和方城,全面打通了与襄城的联系,襄城战役标志秦国开始复兴,渡过了危机。以后秦军主要的军事战略方针,就是以司马错执行的分割切断战略,抢占各国间联系的战略要地阻止诸侯间合纵。然后再逐个削弱。襄城战役是秦国被动中的首个战役,战争中首战很重要,往往影响后面战局的发展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