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北齐的民族关系
(2011-06-02 11:25:30)
标签:
历史南北朝民族鲜卑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北周北齐的民族关系:南北朝末期北方人口比例中,华人和鲜卑人比例已经不是很悬殊,尤其是保持传统的鲜卑人数量在关中还占优势,在北齐两千万人口中,鲜卑人占少数。在东部民族关系问题显得突出,在西部不是很重要,关中少量的华人都从鲜卑习俗,使用鲜卑姓氏。高欢在东部把民族关系作为重要政策,竭力维持民族和睦,对鲜卑人说要依靠华人生产,对华人说要依靠鲜卑人作战,希望双方和睦。但是维护民族团结主要依靠中原官吏,高欢集团是鲜卑化的华人为主,他在对众军讲话时依然用鲜卑语,只是在高昂在场时才使用华语。也曾想让高昂的部队编入鲜卑人,被拒绝。但是鲜卑人的中原化进程依然发展,很多鲜卑贵族也学习华文,比如在署名时很多鲜卑人都用华文。厍狄干签名“干”写法被人戏称为穿锤,司马子如是斛律金的老师,斛律金原名斛律敦,因为签名困难,改名斛律金,依然觉得不好签,司马子如就教他画个房子样,才学会。总体上在北齐鲜卑贵族的后代开始逐步中原化,但是北齐中民族问题依然复杂,尤其是在与柔然联姻后,柔然公主竟终生不用华言。鲜卑贵族中对中原的歧视也长期存在,高洋就曾说儿子有汉家气质不喜欢他。在北齐鲜卑各集团中,高欢集团与华人更密切,尔朱氏集团与传统鲜卑人密切。北周因为鲜卑人多,中原化的都改回鲜卑姓氏,尽管风俗改变,但是因为洛阳籍河洛地区的鲜卑人很早就中原化了,依然用华言和华文,只是在行政制度改用简单的《周礼》六官制度,适应各部族和集团相对独立的状况。民族关系的基础是民族政策,只要执行民族平等和进步的政策,没有民族歧视和压迫,就能保证民族团结,风俗的作用是次要的。北周北齐是南北朝末期,当时民族关系不能简单用民族融合已经完成这个简单定论,这时期依然有新的不同民族产生,民族融合的进程是永远发展的,北周北齐时进入中原的鲜卑族也并非都中原化,依然是鲜卑俗。同时柔然、突厥、契丹等新的民族又崛起在北方草原。辽东地区还被高句丽占领,隋唐时只能用鲜卑族民族融合进程基本完成来评价。对民族团结和中原化起进步作用的是执行平等政策的人和像司马子如那样推广中原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