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晋攻唐战役
(2009-08-27 23:57:11)
标签:
历史五代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辽晋攻唐战役:后唐末帝即位后,国内矛盾很深,末帝与石敬瑭关系不和,又是养子即位,人心不附,只会用财物笼络人心,为了支付庞大的犒军经费,增加赋税,民心沸腾,史称:“百方敛民财,仅得六万”,判三司刘昫废除户部积欠,贫民大悦,官吏不满,末帝把他和冯道都罢免,让张延朗判三司,把河东石敬瑭辖区的财物都收敛,损害了石敬瑭集团的利益,还怀疑他谋反,准备除掉他,936五月年双方公开决裂爆发战争,张敬达指挥十多万部队把石敬瑭包围在太原。被围困一个月,六月危在旦夕的石敬瑭派桑维翰前往契丹求援,辽太宗惊喜地说,我做梦石郎求援,正是天赐机会。表示等秋天会援助,利用石敬瑭继续消耗后唐。末帝屡次催迅速占领太原,但未能下,城中粮食匮乏,又遭风雨也是困苦已极,九月辽太宗带领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前往,为虚张声势和防伏击,队形拉长至五十余里,而雁门诸路几乎没有设防,使他长驱而入直抵晋阳,述律太后告诫他如幽州赵德钧攻打粮道,立即撤回。辽太宗列阵于汾北的虎北口,高行周、符彦卿前来攻打,石敬瑭派刘知远出战援助,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等列阵在城西部山下,从兵力人数看,双方相差并不非常悬殊,张敬达所部十多万,契丹和石部联军也近十万,契丹诈败诱敌,后唐军被契丹伏兵分割成两半,步兵被隔断在北部,大部战死,南部的骑兵退往晋安寨,在追击中又有万人战死,余部数万被包围。末帝派赵延寿和范廷光各带两万前往支援。两军进至辽州、团柏附近驻扎,赵德钧帅万人与赵延寿会合,末帝亲帅三万至河阳。龙敏对李懿建议,末帝还有万人,他愿意带领千骑突入给张敬达报信,让他向仅有百里的援军方向突围,但是没被采纳。晋安寨被围数月,高行周、符彦卿数次突围未果,粮食耗尽,张敬达没有带领五万人突围,坐待救兵,与众将约杀己而降,虽然尽忠,惜无智勇,辽太宗让众将都效仿他的忠心。辽太宗封石敬瑭为晋王,随后立石敬瑭为皇帝,与石晋约为父子之国,共同南下。攻打在团柏的援军,后唐众将退走,士卒在败退中损失万计。赵德钧父子退往潞城,石敬瑭派高行周前往招降,两人归降。对于这次战役,古代评价多数只是指责石敬瑭无耻卖国,往往忽略了这次战役经过,以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统治集团矛盾的实际情况。末帝、石敬瑭、赵德钧等都是地方军阀,都有个人野心,本质没有区别,他们相互矛盾的基础是争夺皇位,为各军阀集团的利益,而契丹政权已经是逐步封建化、中原化的少数民族政权,选择石敬瑭最初是因为双方都是少数民族,李嗣源与阿保机约为兄弟,与李嗣源父子关系亲密的契丹太子李赞华也反对末帝,希望契丹攻打末帝,契丹拖延到秋季才支援,有气候因素,也是观望,不愿轻易冒险深入到内地,等待双方精疲力竭的最佳时机出发。十一月立石敬瑭为皇帝后,仅让少数契丹军南下。而后唐撤守雁门等战略要地,调赵德钧父子从幽州调往内地,都是失策。至于这次战役的结局,石敬瑭求援只为了避难,虽然被逼迫背叛,但是困守太原孤城只求侥幸,恐怕也不会有帝王之心。他自己也没想当晋王、晋帝,是辽太宗非要立石敬瑭为皇帝,建立了石晋政权,而石敬瑭灭亡了末帝,不论他建立别的朝代,或者改姓继续当后唐皇帝,都有可能。石敬瑭被立为皇帝后,表示要献燕云十六州,岁贡三十万,这些领土当时大都不是他管辖。以后他也曾表示希望契丹归还领土。辽太宗没有自己称帝中原首先是述律太后反对,其次是契丹贵族多数反对,部将都急于退兵。他回师攻打边境州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等地,这不表明辽太宗自己不想占据中原,他力主推动契丹中原化,积极向中原发展。辽太宗立石敬瑭为皇帝只是契丹统治集团与后唐沙陀集团联合的标志,这是中原各个封建军事割据集团矛盾冲突的扩展,契丹统治集团建立后晋政权是为自身利益,但是也为推翻后唐末期反动统治产生了推动作用,此时的后唐政权不仅失去了封建军阀各集团的支持,更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这次战役仅从军事角度看,末帝把雁门和幽州部队调去攻打石敬瑭,是基于太原朝夕可破,因契丹长时间不南下,产生契丹不会去援助石敬瑭的错误判断,而在契丹统治集团中,辽太宗仅仅带领五万骑兵前往太原,号称三十万,主力也是依然用于攻占边境的地区,采取的也是谨慎态度。这次战役各方的表现更多是体现封建统治阶级损人利己的内外政策,没有值得推崇的,仅仅在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各民族的联系,缓和了中原各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