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官制的中原化
(2009-08-29 09:44:18)
标签:
历史辽朝官制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辽朝官制的中原化:契丹民族早期政权形式是草原游牧式的,首领称可汗,其下有位高名重的于越,执掌军政的夷离堇,管理迭剌部族的惕隐、管理普通部族的闼林、负责刑罚的夷离毕,狱官选底,负责文书的林牙,各级官员的副职思奴古,监护官详稳,帐下官有世烛、敞稳、舍利、闸撒钺等等,其中的惕隐还是在阿保机称帝后增设的管理皇族事务官,结构简单,官员种类也不多,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汉族和其他民族人口的增加,以及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契丹政权中官职的中原化趋势日益加强,增设了如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唐朝官职,原来的契丹官职也逐步汉化。在辽太祖时,把迭剌部分成两部,任命了宰相,并且设立节度使等中原官职。尤其是在辽太宗时期会同年初,对官制进行了大幅度的中原化,不仅把中原官职完全照搬在汉族聚居区实行,对契丹族和其他民族聚居区,在原来分成北南两部分的基础上,官职也实行北南并立的形式,并且在有宰相、节度使等官职基础上,新引进了大量中原官职,枢密使(大同元年设立)、宣徽使、三司使等高级官职。对原来的少数民族官职也进行了中原化,其中夷离堇改称大王,惕隐改称司徒,思奴古改称敞史,世烛改称侍中,麻普为县令、沙里为郎君等等。后来把中原官职完整照搬时,惕隐司徒又和三公司徒同时使用,与《辽史》本纪同时出现两个甚至多个太保的情况相似,让人迷惑,辽朝官员也曾要求实现官制统一。即使那些没有被改的,也逐渐具有中原官的性质,比如夷离毕被做为参知政事,林牙被做为学士等。而军事体制的中原化程度也非常大,从最高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到低级军官,除了详稳、尅、糺等名号外,几乎全部是中原式的。辽朝实行官制中原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即使现在的《辽史》中,百官志中记载的大部分官职都是中原式的,辽朝在其统治区和控制区内普遍实行中原式的官制,即使任命惕隐这样有契丹色彩的官职,也同时称为司徒,而其他的从宰相、太师、太保、太尉等官职也多数是中原式的,把大的部族称大王府,小的部族称司徒府,生女真完颜部昭祖时就是被封惕隐,建立司徒府,把中原官职名称广泛使用于各级行政和军事管理职务上。辽朝的官制之所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深,与其历史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其所处的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原与北方民族交往的重要地区,其统治区有大量汉人,而且辽东原来的渤海国也是受中原文化程度很高的地方政权,其国家制度几乎被完整保留,这对契丹政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