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符彦卿与显德元年战役

(2009-08-22 12:53:22)
标签:

历史

五代

军事

杂谈

分类: 古代历史

符彦卿与显德元年之战:一提起评书《杨家将》中的奸臣,人们立即会想起国丈潘仁美的累累罪行。其实这是把历史上杨业在征战中与潘美的矛盾进行的艺术夸张。真实的潘美不是国丈,尽管对杨业遇害有些责任,但不是主要的,也不是奸臣,是北宋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那么国丈害忠臣的故事原型从何谈起呢?五代后周时期倒是有这样一回,他是周世宗的国丈,名叫符彦卿,巧合的是,他还是宋太宗的国丈,这位两朝国丈,在《宋史》中被盛誉,描写的非常显赫。他可谓侍奉五朝,从后唐一直到北宋,他是后周名将符存审的儿子,也是将门之后,与契丹战争中,有战功,也是一位著名将领,但是到了晚年也逐渐荒疏,喜好犬马,贪图财物,请假百日尤领俸禄,这些都是在宋太祖时期,当时他已经不是国丈了,至于在周世宗时期如何,史书没有过多记载。他和史彦超在显德元年战役中的经历与《杨家将》故事情节相似,周世宗救援潞城时,大将史彦超在高平战役立下大功,周世宗想乘胜收复太原,但是符彦卿不愿意,希望退兵。史称:“彦卿等皆以刍粮未备,欲旋军。”当时辽朝是穆宗即位,他酗酒无度,不理政事,根本对北汉的求援置之不理,后周和宋朝就是利用他无心理政,无所作为,对中原不闻不顾的十多年间发展起来的。后周包围太原,周世宗派国丈符彦卿带领史彦超与郭从义、尚钧等带领万骑至忻州监视辽朝。而辽穆宗仅仅派耶律挞烈带领数千骑前来,在军队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符彦卿依然要求周世宗增援,世宗派李筠、张永德帅三千增援,《宋史》符传载他让史彦超带领两千出战,《资治通鉴》载是二十骑,总之在辽朝根本就没有用主力南下援助太原的情况下,贸然出战是错误,辽军仅仅是监视边境,派游骑来侦查,而符彦卿却派史彦超带领少数人出战,史彦超与随后出战的李筠杀契丹兵两千,但是在追击时,如果符彦卿带领万人随后出战是能够战胜辽朝仅有的数千人援军。结果却让史彦超孤军追击遇伏战死,国丈符彦卿带领万人被辽朝已经损失两千的数千人击败,退回忻州,《辽史》本纪记载五月辽军取胜后,十一月仅仅收复忻州、代州,最初也没有攻打忻州,进入北汉。可是符彦卿却自行放弃了忻州,退回太原。史书记载周世宗听说史彦超阵亡,非常伤心,决定退兵,辽朝的部队虽然派了援军,但是却没有深入北汉,《辽史》穆宗本纪:在后周退兵的六月,萧敌烈和许从贇也只是报忻州、代州大捷,可见后周的退兵主要是由于符彦卿在忻州退兵造成的,他是坚决反对作战,主张退兵的,以他国丈的地位,以及当时是资历很高的大臣,与众将共同反对促成退兵,《宋史》符彦卿本传称:“诸将论议矛盾,师故不振。世宗乃班师,”那么史彦超的命运如何呢?《辽史》的耶律挞烈传记载史彦超被俘,符彦卿传记载这次战役的损失是“为辽人所掩,重伤数百人,”新旧五代史记载史彦超战死,总之可以看出周军损失不大,史彦超是因为没有得到援救而战死(或被俘遇害),为此周世宗痛惜、伤心了很长时间,《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忧忿不食者数日”史彦超被追赠太师,受到礼遇。在显德元年的战役中,人们过多的指责冯道反对出兵,甚至用潞城、高平的胜利来嘲笑冯道的不识时务,而从来不谈显德元年的战役先胜后败的结局,尤其是几乎没有谈及符彦卿和史彦超在显德元年战役中的作用,后周在六月退兵时还有数十万粮草抛弃,焚烧,“刍粮数十万在城下者,皆焚弃之”(资治通鉴)。可见不是符彦卿借口没有粮食要求退兵,显德元年要求不战、要全退兵的也不仅仅是冯道一人,我们认识这年的这次战争中不能仅仅批评冯道一人,应该全面认识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世宗在这次失败中,痛惜史彦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忧忿”什么呢?胜败是兵家常事,他是对以符彦卿为首的群臣的怯懦忧忿。值得注意的是,周世宗对待他这位国丈,在显德元年后,就给他加官进爵,57岁放还本镇,从此世宗的历次征战就再也没有让他参加,符彦卿担任的是天雄军魏博节度使,魏王,是当时最重要的藩镇,他是国丈,可是在后周被北宋取代时,没有任何维护国家的举动,与冯道相比,冯道在历次改朝换代时,大都处于不掌大权的地位,更不是皇亲国戚,而社会舆论对他的批评却很多。从符彦卿对宋太祖的阿谀奉承中应该认清他腐化变质的情况,而不能简单看他过去的英勇。这位前朝国丈虽然在宋朝也受到推崇,但是不久就被外派凤翔节度使,调离了重要的魏博地区,被弹劾罢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