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
(2009-08-18 16:45:17)
标签:
历史五代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李存勖在923年同光元年建立了后唐,当时遭到河东监军张承业的反对,他主张让李存勖平定天下后,巡立唐朝宗室后裔,以后再行禅让,说那时就是唐高祖和唐太宗复生也没法反对。李存勖没有同意,不仅因为晋国当时各地节度使藩镇都上书拥戴,而且当时要找到唐朝皇族后裔也很困难,在当时军阀割据时代,实现统一也不是朝夕可办,李存勖最终还是决定自己现在来继承唐朝法统,称帝建国。后唐的建立用封建社会法统标准看,与唐朝没有任何血统和法律上的继承关系,在当时也没有得到什么百姓的起义拥护,唐朝灭亡时只有司空图等极少数忠良殉节,多数人没有抱同情或者反对的态度,这是由于唐朝末期社会黑暗动荡分裂的现实情况造成的。多数藩镇也只是象征性指责,然后就开始自行打算。后唐的建立仅仅是封建割据政权性质的发展趋势,晋国当时基本上占领了河北地区,地盘面积与后梁接近,李存勖也对很多地方藩镇对称帝的后梁称藩感到失落,急于建立正统的皇朝地位,与后梁分庭抗礼。两国的抗衡也进入关键时刻,很多将领也开始厌战,要求同后梁议和,北方的契丹西征拓展了广阔的国土,势力大增,对北部威胁越来越大,后方物资补给也越来越困难,仅存半年的物资,此时郭崇韬首先劝说他渡河攻打汴梁,说这样半月可攻占汴梁。李存勖没有立即定下决战汴梁,时近冬天,他带领部队过河看样子是准备在河南作战一个时期,再利用冬季封河撤回,因此这时他还下令让军队家属都返回邺城,李嗣源报捷说梁军退往中都,而那里没有城防,这也坚定了李存勖作战的信心,中都战役有两万梁军被歼灭。随后的军事会议上,多数将领要攻兖州,只有李嗣源说应该攻打汴梁,并且估计段凝没过河,唐军就能占领汴梁。李存勖采纳了这个建议,让他担任先锋当天晚上就出发,第二天他带领主力也出发了,而结果是仅不到十天唐军就攻占了汴梁灭亡了后梁。从这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起决定因素,而不是表面的形式逻辑。后唐灭亡梁国不是因为改了国号,改国号唐,就变得和唐太宗、唐高宗时代那样强大;建立了皇朝政权,没有出现所有藩镇立即臣附归顺的奇迹。新的政权建立,并没有使这个政权发生本质变化,或者是变得更强大、进步,其组成人员还是原来那些人,没有多少更优秀的人才加入,最多在心理上对这个封建割据政权产生了鼓舞的作用,其取得胜利的基础依然主要是建立在后梁政权的战略失误上,以及后梁政权自身的矛盾和反动本质。后唐建立不到半年就灭亡了梁国,与此前双方进行了十多年战争相比,似乎是有所谓“天命”支配,古代的封建学者很多也迷信这些,其实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依然能看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首先是晋国演变,从仅仅控制河东数州,发展到控制了河北,渡过黄河,从仅有梁国八分之一到两国面积相仿,这不是改国号那天发生的。再看梁国从建国初期近八十州,有很多藩镇拥护,到与各藩镇决裂,内部自相残杀,朱友谦据叛降,朱友谅割据,都逐渐削弱着后梁,直到兵临城下时,内部离心离德,尽管面积与后唐相仿,力量和凝聚力与梁国最初建立时相比已经是江河日下,这些不是因为后唐的建立造成的。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能仅看表面的,用形式逻辑代替实际内容,似乎统治阶级各集团内部斗争仅仅是几个姓氏的矛盾,几个姓氏在争夺皇位,这是把历史问题简单化,尽管在古代名义上统治阶级的斗争是以姓氏的斗争的形式出现的,其基础依然是阶级斗争,依然是进步与反动的对立与统一。后唐是李氏政权,同样姓李的唐朝,两个政权却是本质上不同的朝代,甚至皇族属于不同的民族。就像以后的辽朝和金朝,也不能看做是耶律氏和完颜氏的政权,更谈不上因为耶律氏中有改称刘氏的,完颜氏有改称王氏的,就说这两个政权是刘氏、王氏的政权,他们也有改为其他姓氏的。只能依据这两个朝代的地域范围、民族成分,统治区的阶级状况、以及历史发展进程来认识它们,如果像古代历史学者那样简单地认知,就不能真正地认识历史的全貌。封建社会专制制度和伦理体系下,尽管以宗族为标志的族权是封建四大权力之一,后唐的建立确实带有明显姓氏因素的,很多将领的姓氏都被改国姓,与后梁很多人改朱姓都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一般规律,都是为了扩大自身族权影响,扩大自身集团力量而采取政治策略,同李存勖继承唐朝法统相仿,都是争取民心、士心的宣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