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简论
(2018-09-29 16:27:39)
标签:
寒江独钓教育数学小学数学 |
分类: 他山之石 |
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简论
作者: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摘
一、教学结果指引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指向于教学结果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重视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这种观点是针对课程改革以前教师过分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提出的。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过程,也要重视教学结果。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也要关注教学结果的理解与应用,要辩证地看待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首先,预期的教学结果指引着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把握教学的起点、重点和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先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再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其次,合理的教学过程指向于教学结果。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我们也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教学过程展开的基础上的,没有合理的教学过程很难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展开教学过程时要遵循以下三点:一是教学过程要服务与服从于学习过程的规律,努力追求有效的教与学;二是教学过程应能满足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三是教学过程应能满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良性互动的发展要求。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所侧重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很广泛的,在各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到概念教学,规则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多个领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所侧重。
其一,有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对教学过程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策略的感悟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侧重于过程的教学。以概念形成教学为例,概念形成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逐步揭示和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概念的确切含义,感受初步的数学思想。在展开概念形成过程时,一般分以下5个环节:引入概念例证。学习长方形的特征时,在引入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长方形的形状。分化出概念例证中的各种属性。由教师抽象出长方形,抽取出大小、四条边、四个直角、平面图形、图形封闭各种属性。概括出例证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关于它们的共同本质属性的种种假设。上例中共同属性可以假设为:长方形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四个直角,图形封闭等。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在检验过程中,要适当应用变式,验证三个假设在变式中出现,确认长方形的特征。完成本质属性的概括,形成概念。验证假设后,把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并区分出有从属关系的本质属性,用语言概括为概念的定义。
其二,有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对教学结果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巩固、规则的掌握、策略的应用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侧重于结果的教学。以策略的应用为例,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解题思路,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悟策略的应用价值后,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一定阶段的长期训练,在不断应用策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策略。在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按以下6点训练: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明确。在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时,应明确每个问题的目的,使设计的每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又有所侧重。如,教学“替换”策略时,教师可设计差数替换与倍数替换的对比练习,明确替换过程中的不同点,并概括出相同点:把两种数量替换成一种数量,使问题简单化。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可以深化学生对策略的理解与应用。如,设计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练习时,可以从形的转化入手,到数的转化的练习,到数形结合转化的应用,再到其他转化策略的综合,层层递进,逐步建构。要注意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在策略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应用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列举策略后,可以设计节约租费的问题,体会策略的应用价值。要注意策略的综合与优化。在实际解题时,有的数学问题需要通过列表或画图理清题意,再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数学问题则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教师要注意策略的综合与优化。要引导学生形成策略的系统。解决问题的策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尝试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知识系统。要坚持长期的训练,形成策略。策略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到中高年级,要加大策略指导的力度,提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不能仅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时强调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提醒学生应用策略,逐步形成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三、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
数学学习活动的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有效的数学教学既要展现对教学过程的体验与探索,又要重视对教学结果的理解与应用。我们可以借助《角的度量》一课的三种教法来分析。
[教法一]
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后,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向学生介绍“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等;
2.说明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操作步骤,并操练。
角的度量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教材一般也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上述教学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很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的是教学结果,以帮助学生形成量角的技能。
[教法二]
1.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首次量角,展示错例,引发疑问:怎样量角?
找角画角,认识量角器。
先找量角器上的角,再试着用量角器画90º、60º、10º、157º的角,初步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等,体验量角器是“度”的物化形式,感受画角的共同点。
反思小结,再现量角器,引导学生体会在量角器上能看到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角。
2.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量50º的角,总结量角的方法:“两重一看”,并指导学生看准内外圈刻度。
再次量角,巩固量角的方法。
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实质,就是将要量的角(未知度数的角)与量角器上的已知角(已知度数的角)叠合,从而知道所度量的角的度数。要体会这一点,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两点: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已知度数的角,要会找出、画出已知度数的角(在“找”和“画”的过程中认识有关名称)。因为叠合的两个角相等,所以可以用叠合的方法利用量角器量角。教法二启发学生在“叠合—相等”的思路引导下,通过找角、画角—量角的数学活动,去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为何如此量角”。显然,教者已经尝试在“做什么”和 “怎样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教学设计,已经从关注教学结果转向关注教学过程。
[教法三]
1.复习导入。
复习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用活动角比较两个已知角(30°、40°)的大小。
提问: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度呢?
2.探索角的度量方法,把握量角工具的基本特点。
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要求。
启发学生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要点。
提问:这个角比两个小角多一点点,这多的一点点不满这么大的一个小角,到底是多少度呢?
3.优化量角工具,认识量角器。
细分半圆工具,认识1°的角。
再现10°的角,进一步认识几度的角。
首次读角的度数,标上内圈刻度线。
再次读角的度数,标上外圈刻度线。
完整认识量角器,介绍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4.练习量角,进一步明确量角的方法要点。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习,区分读内、外圈刻度。
独立量角,总结概括量角方法。
独立量角,组内交流量角方法。
汇报量角方法,提炼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内、外两圈刻度。
独立量角练习,形成技能。
5.全课总结,回顾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总结量角的具体方法。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但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1º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全反映,量角器上1º的分割线去掉了绝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教法三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这一内容行了创新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这一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度数不方便引出要加刻度线,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接着,通过独立量角和小组交流,学生自主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与要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经历了量角工具的探索过程,从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到理解量角的方法,真正体悟到“为什么这样量角”的原理,顺利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做到了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
诚然,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包含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具体、全面。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提出层次清晰、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还应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教学过程是指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以熟悉学生为基础。要熟悉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其次应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模仿、训练”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最后应重视练习设计。练习的设计要尽量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要注意从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丰富、有趣的练习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知识形成,也要重教学结果的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