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职场上的职业经理人聊天,聊熟悉了,许多人都说自己做的很苦。苦的原因,往往不外就是几个方面,考核指标大,责任大,但是权力往往却得不到老板们充分授予。
与老板们聊天,聊熟悉了,许多人都说自己做的很苦。苦的原因,往往也就是自己的压力大,要给员工开工资,要应对市场,但是下属的执行力却往往不够充分。
与基层体力性工作人员聊天,聊熟悉了,许多人也都说自己做的很苦,苦的原因,信往也就是,我该什么就该什么,今天这个管理条例要管,明天那个管理制度要扣钱,真烦。
对于这些,我在《向管理要执力》一文中也提到过,也在别的场合提到过,认为关键在于各层面共同提高执行力,高层的责任在于推动组织进化的领导力,中层的是管理能力,基层是操作能力。
今天我想说说什么是优秀的职场人士。这里,我把职场人士定义为公司管理中的各个角色,包括那些靠投资吃饭的投资收益者,但不包括纯粹个人炒股者。之所以把这些老板们也算是职场人士,是因为这些人也在公司管理中负有责任,只是多了个投资人的角色而已。譬如,一个老板既是投资人也是经营者,也算是特殊的职场人士。
基于上面所述的定义,那么我们常说的职场人士就可以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人是经营资本者。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既是老板又是经营者的人。那些是老板,但不经营的人,如炒股者,不在此列。这类人一般来说,收益大,风险也大。
在现实中,经营资本者包括两个角色,一个是投资人的角色,也就是常常所谓的“这个公司是我的,所以我要说了算。”一个是经营者的角色,也就是还“兼”职着公司最高管理者或一般高管者的角色,也就是“也要遵守组织管理的规则。
常常一个经营资本者忽视了后者的角色,忘记了自己还是经营者,要遵守组织规则。于是,便出现了下属于难以接受的结果“老板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破坏者”。实际上,在制定规则时,他是以经营的角色出现的,但是执行时又是以投资者的角色出现的,所谓“我的公司,我还不能说了算”。
一个优秀的经营资本者,是那些在组织中越能淡化投资者角色的人。不是所有人做了老板,马上就可能比下属管理水平高多少。许多时候,老板也要与公司一起成长。这个成长是指的经营角色方面的成长。认为自己是老板了,就一切是对的,那是误区。
第二类人是经营智力者。这类人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们往往就是常说的职业经理人。为什么叫经营智力者,因为他们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企业的人力资本,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当然,经营智力者的人力资本含量也是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一些经营智力者不能把自己当作人力资本来看待。不能看待,就会忽视自已“资本”的角色,就会存在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主动从资本角度思考问题。譬如,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一个企业里做类似CIO的角色,与老板一起创业的来的。公司客户遇到问题,他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总是强调这不是技术上的事,甚至不能正常与客户沟通,让老板很火。我对他就讲,如果能从公司角度考虑一下,从为客户服务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那么可能也就会好些了,不至于客户一遇到事情,马上就说这不是技术的或者技术根本解决不了。
优秀的智力经营者,往往是当那些能从资本角度考虑问题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角度。
第三类人是经营体力者。这类人大家也好理解,我出力,你给我钱。风险要小,但收益也小,多为基层员工。
优秀的经营体力者,往往是那些具备经营特点的。经营就是为了让自己体力奉献给公司后能达到最大的收益。没有收益,意味着自己的投入是没有价值的,从经营角度是亏损的。
在企业中,尤其是国企中,常见到这样的人:我上班了,凭什么不给我涨工资。我做事不做事,反正我上班了。在民企里,会见到这样的人,你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忘记交待一下就完了。譬如,我在一个企业里见到,领导让一个人去送标书,他就去送了,结果没找到地方,就回来了。这类人,就是少了经营的特点,忘记了自己为企业付出送标书的体力劳动,目的是获得回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