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管理感悟 |
今天凌晨时份,无意中打开电视发现了孙晓梅主持的一个节目,她朗读了一篇散文,叫《你是妈妈吗》,大意是讲一个女孩母亲离去了,父亲总骗她讲母亲出远差了。有一天,在对母亲充满思念的晚上,小女孩随机拔通了一个电话,问对方“你是妈妈吗?”。电话那头正好是作者“我”,我凭着母亲的敏感,与小女孩在电话交谈着,不忍心打破小女孩心中的对母爱的渴求。就这样,电话一次次地进行着。
这一充满爱心的散文,经孙晓梅的朗读,更是让人感动。尤其是常年在外飘荡的我,更是不由得想了很多。近年来,我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四处奔走,在家的日子的屈指可数,和女儿在一起的日子更是少得可怜。听完这个散文之后,我的心里不由得湿湿的。
职业的原因,使我不由得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由得多问了几个假如。
假如,作者当时心理很烦,当听到电话里怯生生的声音:“你是妈妈吗?”,不由得说一句“神经病”,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小女孩当时会吓的哭了,以后再也不敢寻找心中的母爱,进而开始怀疑一切,甚至长大之后不敢寻找自己的真爱?
再假如,作者当时心情一般,当听到电话里怯生的声音,很有耐心地讲一番“我不是你妈妈,你打错了”,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小女孩会当时很痛苦或者很失望,幼小的心灵也许不会受到太大打击,但是开始会有失望的情绪。
任何理性分析都是徒劳,因为感性的世界的逻辑总会独特。这些简单的道理,我们都非常明白,但是却并不一定非常理解,可是到了成人世界却不一定会是这样的情形。
很早以前,我曾经有过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却来往的非常之少。我们之间没有过争吵,更没有什么足够大的事情。某次,谈话中不知谁说过过火的话或者根本没有什么样的话。只记得,在某个时刻有些不愉快。后来,他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好忙,没有答应朋友的见面要求。这样,恰好又很久没有见面。城市太大了,大到了人变得小如缕蚁。有时,我也会路过他家附近,打个电话,又都忙碌,就没有见面。我想,他也会有这样的情形。结果是,我们几乎有十年再没有见面。你说是什么样的事情会深深伤害友情呢?又找不到,根本找不到。
这个世界上,人就是这样的脆弱。也许某一次,无意中一个眼神,无意中一句话,无意中一个行动,都会无意中让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本来是微小的,但是又会无意中让社会变化的激烈无限的放大。放大的方式也很慢,本来今晚该找你喝酒,想想就算了,以后再说吧。本来你想他随便聊聊呢,想想又算了。
企业的小世界里,也常常是这样子。人与人的沟通,并不简单的是语言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沟通。我曾经到过一个企业,听一位办公室文员讲到一个故事。一个外单位的女专家来到她的办公室,非常职业的问到:“主任在吗?”这位文员也非常职业的回答道:“不在里面吗?”当时文员正在埋头整理东西,我们可以想象到她从忙碌的工作中抬起头来的情形,眯着眼睛,匆匆回应一句。正是这一匆匆回应,使得那位女专家更加职业:“你应该知道的”。素不相识的人就这样闹上了。“我凭什么就应该知道?”眯着眼情就这样睁开了。“你为什么就不能知道呢?”那位专家非法职业的问完之后,就扭身走了。这一扭身,注定了女专家在这个企业的这个办公室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
感性的世界,有时你是无法用理性的方示分得谁动谁错的。
沟通里带点情感,也许会更好。
前一篇:案例:民营企业的老板真不放权吗?
后一篇:别把工作会议当成朋友聊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