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痴迷赵孟頫

标签:
书法兰亭赵孟 |
分类: 学海泛舟 |
不觉痴迷赵孟頫
李敏孝
平常最羡慕别人写一手漂亮的行草书,可我只会写横平竖直的正楷字,工作几十年,竟然练的写的都是方方正正的汉字,特别是当初在学了美术字之后,更是这样,总好像写在有形无形的方格里,洒脱不够,拘谨有余。拿出去总是觉得上不了台面,要签名就显得有些稚嫩、寒酸,不花哨,只感到惭愧,不好意思。
文字的实用性并不等同于艺术性、观赏性、审美性。退休后在抖音直播间,巧遇了大连的一位老师教硬笔行书,他们总结出了写字的规律,不用临帖,按规律书写,一下子改变了书写习惯和风格,写出的字才有了点模样,看起来美观,有面子,书写流畅,速度快,不失为一种好的书写习惯。
不久又见异思迁,暂别了硬笔书法,跟着写毛笔字的老师学写行书。当然最喜欢的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盲目的照着写,然而欲速则不达,调锋顿笔,牵丝连带都顾不上。经老师指点后从集王《圣教序》入手,省去许多字迹上的细节,练起来顺手多了,然后再写《兰亭》,随后写《二王尺牍》。但看到的都不是原迹,《圣教序》需通过刀锋看笔锋,《兰亭》也是别人的翻版,尺牍也看不到作者的原迹,都经过了唐人的复制,才得以流传至今。要看到真迹,特别是墨迹版,难上加难。
好在元代出现了一个书法的巅峰人物,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书法大家——赵孟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墨迹流传至今,使我们能够目睹为快。有二王的神韵,是其书法的切实继承者,他的字是带着气息的二王书体。加上现代的高清印刷,字形放大,字迹更清晰,特点更好把握。不知不觉中开始临写起了赵孟頫。
原来上学期间,虽然已知道了四大书法家,但只买过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几本字帖,连赵孟頫的“頫”字都读不准,读成半边字“兆”,他的字贴从未见过,更不要说临习了。近年随意选贴临摹,没有听取别人的建议,去单字精临,而常常通篇临写,觉得这样有意思,也更能体现成就感,一本本字帖临过,一堆堆书稿堆积,觉得很充实,似乎日子没白过。
这几天把近两年收集的字帖一翻,大部分竟然是赵孟頫的,其他人的少得可怜。赵孟頫的字如他的人亲切随和,极易接近交流,写起来觉得顺手易把握,不似王羲之的高卓,不像米芾的奇崛,像一位布衣小褂的平民,没有半点架子。不高雅不做作,连他的楷书也随意而书,少清规戒律,轻巧自然,不像颜真卿那样正气浩然,不像欧阳询那样雅致精巧,不像柳公权那样大气磅礴。行书更显随意,笔如在纸上舞蹈,大小不拘,随心所欲。
后来有人推荐了他的尺牍,更顺其自然,笔走龙蛇,但又无艰涩看不懂的字,不像二王尺牍,没有释文,就不知写的是什么。赵孟頫的字是平易近人的字,大约和他的为人一致。
我来写字随意而行,毫无目的,更无宏愿,不知何时又喜欢起别的字体,或终止了学习书法,但此时痴迷了赵孟頫。不管是他正襟危坐的书法,还是他随意而书的书札,都显得那么随意自然,带一幅平民像,如一位淳朴的村姑,从不施脂粉,而意态动人,永远是健美的,乐观的,在纸上欢快的尽情舞蹈,令人着迷喜欢,难以忘怀。
因喜欢二王,不知不觉中痴迷于赵孟頫,痴迷于赵孟頫又体现出对二王的仰慕赞许。赵孟頫则是二王以后继往开来的中坚分子,开拓进取,有了一片新天地,在《兰亭序》后,又有了更多新成就,留下许多杰出的作品,使魏晋的书法之光,闪耀在大元及以后各代,引领后代的书法之风。
202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