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经济萧条的模型图

标签:
金融经济货币 |
本人所画的这张可从本质上导致经济萧条的模型图,是需要用心解读的。
只有货币的持有者,或者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人或机构,才有资格成为经济市场中的买方。假如图中买方的货币和信用都萎缩消失的时候,那么经济交易就无法达成,将导致货币流速降低,GDP萎缩及经济减速并逐步发展成为经济萧条,甚至会酿成经济灾难。全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会遵循该模型的制约。
模型中的买方,主要是指普通的住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所有的生产都是为了消费,而普通的住户,就是最终端的消费者。
但是,这里的买方,并不排斥生产者作为买方出现。例如投资建设一条生产线或者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和服务进行生产,都以生产成本的方式都会进入到生产产品的价格中并最终被消费者市场所购买。
同时,社会中的住户,其主要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出现,但是他们也同时作为生产者为生产企业提供劳务或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或者直接作为生产者生产产品。
因此,这里是一个稍显复杂的经济模型。因为在分析不同角度的经济问题时,我们需要从思维上不断在买方和卖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上不断切换。逻辑思维假如稍有不济,那么就会乱成一锅粥。
举例来说:
从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刺激生产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这里就应该忽略掉卖方和生产者因素。只关注消费者(普通住户)作为买方的因素来重点分析经济问题。那么这里的买方的重点就是货币和信用2个核心因素。因此,分析普通住户手中的货币和他们所能创造的信用就是分析的重点。
本人不断强调过。我国的间接融资,掠夺了普通的消费者市场,我国住户贷款规模已达52.8万亿规模,超过30万亿规模的基础货币了。其次,我国还有大量的直接融资,掠夺了我国相对富裕的中产阶层。那么社会的普通消费者市场的远期的货币支付购买能力就必然出现萎缩,因此就会导致社会整体性消费能力逐步降低。
分析完货币,就分析这个消费者市场的信用创造,投向普通消费者市场的消费类信贷,如个人按揭房贷,车贷,信用卡消费等等。都有明显的提升当前近期消费支付购买能力,而掠夺远期消费支付购买能力的作用。同时也是维系消费者作为买方资格出现而实际上却是影响着同时也是债务人的卖方的资金链,或者交易链的作用,因为买方的支出始终是卖方的收入。
从这一点分析,在经济减速或者萧条的初始阶段,必然会首先考虑释放消费者信贷来继续扭曲提升消费者市场的购买能力。因此,未来面向消费端的各种贷款,各种刺激政策,各种优惠补贴政策,一定还会放松,各种经济刺激政策也将频繁出台。
前面举例是分析普通消费者作为买方来重点分析其货币和信用因素。
下面再举例来分析社会中的生产者来作为买方的货币和信用因素。
我之所以反复重点分析前面的消费者作为买方的因素,而比较少分析生产者作为买方的这种因素,还是因为所有的生产都是为了消费,他们生产者作为买方而支付的购买成本,一定都会逐级传递到最终端的消费类产品的价格上并最终被消费市场所承接。
但是,在分析局部的经济问题时,生产者作为买方的货币和信用因素,仍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析环节。
首先思考,生产者的货币从何而来?
生产者的货币来源于卖出产品套现所得的收入,因此,生产者作为下一次购买的货币仍来源于最终端的消费市场。
只有社会消费踊跃,那么社会上同时也是债务人的生产者才能套现回笼货币,在偿还债务的本息后维持适度的下一次交易支付购买能力。即维持资金链。假如社会消费萎缩,那么社会中高额负债的生产者的资金链就一定会出现问题。
当高额负债的生产者一旦因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萎缩后,那么这类债务人的资金链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很自然的对策就是继续融资,继续增量融资维持资金链。
而我们的货币体系,恰恰在货币乘数极限化释放后,银行的信贷额度就会明显受到制约和影响。间接融资并不是你想借就能借得到的了。因此,大量民间资本在间接融资枯竭后,就转而进行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不仅成本高,且同时具有掠夺社会相对富裕群体的作用,那么就会导致消费的进一步萎缩,只要消费市场逐步萎缩,社会继续增量融资维持资金链,也只是拖延时间而已,此消彼长之下,债务危机将很快来临。
其实我们用心去推演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一个个恶性的循环,二难的推理逻辑。根本找不到有效的化解办法。
而且在多个不同领域都存在这种二难推理。
在央行与商行间,要维持商行的信贷额度,维持社会资金链和维持经济发展的不失速,央行就要不断提供商行流动性,目前来说就是不断增量释放MLF等形式再贷款,这就会导致央行和商行内部金融体系的金融杠杆增加。
在银行与社会之间,假如银行不释放足够的信贷来维持社会资金链,那么社会债务危机就会爆发从而危及银行的债权资产缩水,假如继续为社会提供信贷,就必然会通过信贷派生存款导致M2继续增加,那么银行的准备金不变而各项存款增加,就意味着银行的整体性实际准备金率就会不断降低。实际准备金率的真实含义就是一旦银行存款的真实准备金率规模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就会导致我国所有的银行在逻辑上都会因挤兑而破产,因此,银行存款的增加(主要通过信贷派生存款)会导致实际准备金率降低,导致金融货币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风险增大。
而在社会的经济环节,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领域,生产者要套现去杠杆,就需要社会的消费者踊跃消费,而消费者的远期消费能力(今天的消费能力就是过去的远期消费能力)随着消费者信贷(住户贷款)的增加而被掠夺,消费必然萎缩。消费者市场的下一次消费能力,又必须依赖为生产者提供劳务或者服务获得收入作为下一次消费的支付购买能力。
于是,在经济的生产者消费者的这个循环过程中,也出现了难以化解得二难推理。
最后,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信用这一个重要因素上,信用即债务,同时信用也就是融资,融资,再融资,不顾一切后果,即使饮鸩止渴,也必须要融资。
只有融资,才有资金链的维持,才有买方(不管消费者还是生产者)的信用转为货币的交易支付购买能力。最后还有一个不深入展开因素,政府融投资及各种基础建设。
未来,我国一定会忽视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继续降准,继续增量MLF等再贷款,继续增加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加杠杆,继续放开消费者信贷如房贷等需求,继续增加政府融投资建设,继续.............
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只要你选择了这条路,就无法回头,而这条路的尽头,就是万丈悬崖。
如此简单的经济道理和金融逻辑,整个社会都无法勘破看透,很是悲哀!
最后仍然是那两句话:
不然,由着你不以为然!勿谓言之不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