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怕的货币乘数效应

(2019-06-20 09:15:30)
标签:

货币

金融

经济

可怕的货币乘数效应

 

 

某个时候,我真的替我们民族的整体思辨水平深深的悲哀。

 

例如现在很多人认为货币乘数就是一个伪命题,认为这是不存在的一个虚假的概念。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我们都知道,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具体规模约为190万亿。

基础货币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我国基础货币供应Mb最大规模约为33万亿。

2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相除得到一个参数值,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逻辑自信,让他人认为货币乘数是一个伪命题或者是一个不存在的虚假概念。

我国当前的货币乘数约为6.2左右,意味着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的6.22倍。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货币乘数?(我称之为货币乘数效应)

首先

货币乘数或者说货币乘数效应,是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银行信贷可以派生货币现象导致而产生的。

假如400多年前没有银行,或者有银行而执行100%的准备金制度,或者有部分准备金制度的银行但采取直接融资模式等等,以上三个因素任意满足其一,都不会有货币乘数这个概念的存在。

 

正因为当今世界有很多经济体中的银行,同时存在着执行部分准备金制度,且是间接融资模式,所以才有货币乘数这个概念的存在。因为这种模式下,货币供应量M2是不等于国家基础货币供应规模的。因此,货币供应量M2就必然与基础货币有一个大于1的比值。这就是货币乘数!

 

接着

下面我们定义下列符号:

M2——货币供应量

Mb——基础货币

M0——流通中的现金

R——准备金

 

t ——法定准备金

e ——超额准备金

D——各项存款

Dl——派生存款(信贷规模)

 

Rd——法定准备金率

Re——超额准备金率

Rr——(实际)准备金率

k——货币乘数

 

k=M2/Mb

R=t+e

Rd=t/D (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各项存款)

Re=e/D  (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各项存款)

Rr=R/D  (实际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

 

在上述参数中,任何一个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他们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所得的各种参数值,也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指标或参数。这一点是最基本的数理逻辑。

 

根据货币体系内在运行并存在的规则和规律,我们得以得出各货币参数间存在以下逻辑联系。

M2=流通中的现金+各项存款=M0+D

而各项存款=准备金+派生存款=R+Dl

而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t+e

而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准备金=M0+R

 

所以,M2=M0+(t+e)+Dl=Mb+Dl

 

因此,M2的构成,就是基础货币+由信贷派生的货币这两大部分构成。而货币乘数就是M2/基础货币的比值。即k=M2/Mb

这是一个无论任何时候都会客观存在的一个参数。该比值等于1,则意味着100%的准备金率。

以下是网络上的百科信息: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在公式k=Rc+1/(Rd+Re+Rc)中,我们假设流通中的现金为0,超额准备金为0.

这个时候,k=1/Rd,即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就是货币乘数,这个时候,货币乘数为理论极限最大值。

 

那么分析以上货币理论问题,有什么具体的应用意义????

 

告诉大家,具体应用意义极其重要,重要,重要,重要的观点说三遍!

分析货币乘数效应过程,最大的应用意义:

1.首先作用于宏观经济领域。

前面分析得出,M2=Mb+Dl即基础货币加派生货币,而派生货币就是由银行信贷同步派生出来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银行信贷并派生存款,是构成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核心重要部分。因此,我国M2已经超过美国很多,并不是一个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里面的间接融资信贷派生存款,是需要量化分析的重点分析。

 

其次,货币乘数=M2/Mb,而货币乘数的理论极限k=1/Rd,那么也就意味着M2也会有理论极限。

M2由基础货币和信贷派生货币构成。

那么很自然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货币体系下,在一定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率下,银行信贷是有理论极限的。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旦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准货币体系极限化发展后,意味着银行信贷规模十分庞大,庞大到可以产生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规模,这是在实物基础货币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金融现象。

这个时候,社会债务规模十分庞大,债务经济体需要不断新增信贷来维持资金链的运行,所以更需要大量的融资资金来维持资金链的运作,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银行信贷已经接近极限了,无法提供融资资金支持了。所以,债务经济体就必然会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债务危机就此爆发的巨大的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国家政府是一定会对此风险进行化解和应对的。那么应对该风险的对策很简单。根据前面的逻辑和公式,只有2个方式应对。

A增加基础货币。B降准。

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在这个准货币体系下进入极限释放状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国家和央行层面的应对,完全是符合上述逻辑和理论的。没有丝毫的偏离。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应对,是否可以极限继续进行下去而永保债务危机不爆发??

 

不用脑袋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下面,就是分析货币乘数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意义。

2.最后作用于金融领域。

根据前面第1条作用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结论,国家和央行增加基础货币和降准来应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但不管怎样,前面分析的金融逻辑是始终起约束作用的。

假如国家增加基础货币,因为社会流通中的现金M0长期维持稳定,则可以推论得出,央行增加的基础货币,一定会增加进入准备金中。同时也会伴随着银行信贷并派生存款的增长。

其次,降准并不会影响准备金的总体规模,只影响央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规模,这是一个央行释放部分法定准备金变为超额准备金从而化解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对策,但不会改变准备金的总规模。

 

因此,银行准备金除以各项存款,总是会形成一个实际的准备金率,即

Rr=R/D  (实际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

对于金融货币领域的任何分析者,都有必要理解这个实际准备金率的含义。

这个实际准备金率的含义是:

银行存款的Rr(一个百分比)规模流出该银行,就可以导致该银行被挤兑而破产。

这个实际的准备金率Rr越低,意味着银行的风险越大。

这才是要掌握的货币乘数效应应该推导得出的结论。意义巨大。

 

该逻辑,不但对单个银行是有具体意义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金融体系来说,也是有巨大的参考监控意义的。

一个国家各项存款的真实准备金率(百分比)的规模流出我国银行体系,就可以导致我国所有的银行,整体性被挤兑而全部破产。这是逻辑和理论上的,但是这个风险是切实存在并有巨大监控意义的。

 

这个货币体系,一旦极限化发展后,任何风吹草动,任何风声鹤唳,都会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

 

以上,我们发现是内在互相矛盾的一个二难推理难题。

要化解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就会增加金融风险,而要化解金融风险,就会增加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就是债务危机为始源导致而来的。

这就是我常说的准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漏洞,是我常说的M2提款权危机的内涵,是我常说的M2极限论内涵,是我常说的部分准备金制度的缺陷和漏洞,甚至不排除是一个巨大的圈套。

 

各位自省一下,能看懂这些的,有多少人?

假如我上述的逻辑推理和分析你们无法发现其中的错误或者纰漏的话,各大资本,应该感觉到深深地恐惧。

 

凭我对我国金融货币领域太多的极端小概率事件的推演预测并正确的这个分析经历上来看,我有绝对的自信,上述推演,没有错误!

 

在我的视野中,很多所谓的金融专家和各种专科分析人员,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在我眼里,也不过如此了。

我们所学,该学以致用,用来为民造福,避免和化解危机,而我们社会却看不到如此巨大的危机潜伏而继续YY未来形势一片良好,危机来临之时,我恐怕很多人,即使明天阳光明媚,也恐将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勿谓言之不预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