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融货币 |
简要解释现代银行“有存才可贷”的基本运行原则下为何会给人一种“无存也可贷”的错觉。
有一家银庄有10两银子,借给我了(我写借条,银庄写欠条),假如我要提现,银庄就不能再把银子借给别人了。但是我并没去提取现银,某个时候你又去借银子,银庄照样可以把银子借给你。如此反复10次,10两银子可以借出100两银票(银庄写的欠条)。表面看无存也可贷,实际上是依靠准备金(银庄储备的现银)反复借贷,假如没有约束,还可以继续这么贷下去。但是央行不允许你这么玩了。
但是央行不会允许你这么玩了,下个月你的10两银子全部用来交法定准备金,正好满足10%的法定准备金率。这个时候,你没有准备金没有现银了,无法放贷了。因此,我们看具体M2/基础货币也就是货币乘数,是否满足法定准备金率的约束,假如满足,就是如我分析的货币运行规律那样,假如不满足,就是无存也可贷,根本没有约束的。事实上,是如我分析的那样的。
产生这一步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拿着银票都不去银庄提取现银了,大家拿着的银票(对银庄的债权凭证)都可以直接流通了。这就是随着货币体系的演变出现的新现象,假如都要去提现,任何银庄或者银行都会挤兑,即使有央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角色存在,会连着央行也一起破产。因为,社会上的银票实在太多了。这也是我常说的M2提款权危机所揭示的内容。
要理解货币的本质属性和准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还真要些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货币的历史演变,最重要的是:由真正意义上的一般等价物演变为法定意义的一般等价物。
而法定意义的一般等价物就是指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就是对央行的一种债权凭证。
接着,货币又在本世纪的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演变。(由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所带来的)
那就是基础货币作为流通货币,又演变为流通货币或者货币供应量是指对商行的债权凭证了,社会上的流通货币不仅只局限于对央行的债权凭证了,而是包括了对商行的债权凭证,都是可以作为流通货币或者货币供应量而存在。
因此,观察是否是货币,就看某种债权是否可以流通使用,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社会上,有3种债权是可以显著流通使用的。
1.对央行的债权凭证。(基础货币)
2.对商行的债权凭证(银行的活期存款,货币供应量则包括定期存款)
3.第3方支付。
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第3方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其实是我们持有的对第3方支付公司的一种债权凭证,是可以流通使用的,但是这些对第3方支付的债权凭证,是没有纳入货币统计中的。(规模还相对小,不纳入也没关系,不影响分析)
最近有个银联支付的调查问卷,我碰巧做了,其他人不知道有没有留意到。其中就有一条,看我们是否明白,所有的第3方支付,将采用100%的准备金制度。
假如这样,至少从逻辑上是正确的,这样就剥夺了所有第3方支付具有扩充流通货币供应效果的这个功能了。
这些观点,我相信书本上没有,即使是某些专业人员的头脑中也空空不会有这样的思考。这就是我常说的,思考有些东西,要些基于逻辑的演绎法思维,要些悟性。
这些思考对不对。不用大家给出判断,我将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