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才是检验教育培训水平的标准
(2018-10-23 08:56:33)
标签:
财经杂谈教育培训知行合一 |
分类: 峰侃管理 |
王阳明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期间,他为确保一方长治久安,认为必须注重教化,以正人心。于是王阳明一边剿匪,一边兴办学校和书院,讲授心学,所巡抚之地,民风遂焕然一新。在剿匪与讲学中,王阳明意识到:懂得“理”很重要,但实际运用也很重要。于是,他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去付诸实践。明白一个道理后不行动不实践,那就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实践若符合这个道理,那“知”才算真知。实践若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知行合一”理论强调要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最终达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境界: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联想到今天我们企业里做知识,态度培训时为什么总是没有效果?
一是方法不对。
我们在课程开发和讲师授课时一味地向学员灌输他的知识或态度内容,忽视了知识或态度的产生最好来自于学员间的碰撞!
二是只讲不练。
授课时缺乏对知识的验证和应用过程,光听课不行,要现场演练,现场点评,现场迭代,然后回到工作中刻意练习、融会贯通。
三是缺乏针对性。
人脑是分区的,不同的区域对态度,技能和知识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培训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培训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是没有关联。
这些知识和态度的教学没有与受训者本人关联起来,导致受训者觉得这些知识、内容跟自己没啥关系。这也能解释那些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为什么很多人动手能力很差?因为没有把那些知识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关联起来,他们觉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态度学习内容,跟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没关系。所以,讲师在课程开发与讲授中一定要运用五星教学引导学员,最终让学员自己认识到这些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相关。
五是角色错位。
六是内容梯度过大。
没有充分考虑受训者的接受能力,导致受训者直接懵逼了,一个理解不了的“误字”,可能让受训者整堂课都在琢磨,听不进去老师的授课内容,培训还是要根据学员的知识边界和培训的目标出发确定培训内容,并铺垫一定的接受度比较好。
对广大的教育培训工作者来说,应该把知行合一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培养标准。这样,也让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前一篇: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发展
后一篇:“致良知”才是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