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营管理 |
分类: 峰侃管理 |
原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华教授认为“中国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凭经验来累积管理的知识,所以对于管理的理解多数是经验的传递和实践的总结。但是管理是有着自己的特性和本质的,这种特质和本质与经验和实践没有关系,它是管理自身的含义,所以我强调需要回到管理的本质进行思考和行动。在我看来,管理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基本观念:一个是绩效观,一个是分配观,一个是经营大于管理。”
我觉得陈春华教授讲“经营大于管理”是非常对的,现在很多企业开口闭口都是管理怎么样,管理要怎么做,导入咨询公司进入企业也是片面性的追求管理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但实际上,凡是这种本末倒置,单一追求管理极致化、忽视经营规划发展的企业,经常会出现管理的迷失,往往会因管理的过度化,造成企业成本高企,效率低下,利润下滑,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危机,甚至是毁灭性的危机。
其实,经营是企业组织目的的最大化。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赋予经营本身以下主要特征,并使得经营与管理有了本质性的差别。
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效益来自市场的客户,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未进入市场前,效益只是理论上的,只有将产品或服务投放到市场成为客户认可的商品,企业才有可能实现效益。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盈利的来源,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因为客户是企业效益的源泉。只有不断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的持续扩张,
如果说经营关乎企业的战略选择、市场发展、目标客户定位等,决定着企业能否活下来和活的久。那么管理往往是涉及制度 、人才、激励等方面的问题。某种程度上,管理是对经营工作的一种保障,经营引领了管理工作的方向。管理服从于经营的目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并不能直接盈利,但它能为企业盈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管理就意味着高效率,管理就是与影响企业经营的低效率作斗争的工具与手段。企业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忽视了企业运转的重心应该是经营,忽视经营规划和创新等工作,盲目的追求管理的变革和创新,不但不会促进的企业的发展,反而会拖累企业的发展。
如果说经营是企业组织目的的最大化,那么管理的目的就是企业组织效率的最大化,这赋予管理本身以下主要特征,并使得管理与经营有了本质性的差别。
管理必须以工作绩效为核心。企业的效率在内部表现为工作绩效,它包括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绩效。效率来自于工作绩效,管理的高效率,是通过工作的高绩效体现出来的。企业强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持续地提高组织内部每一个环节和每个人的工作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率。管理必须保证工作有效率。管理起源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的目的,管理的使命应服从于经营的使命。从这一层意义上讲,管理定位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是管理的目标,同样也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经营和管理对企业来说缺一不可,但经营应该是首位的,没有经营,企业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一味地重视管理而忽视经营工作无异于慢性自杀。当一个企业的战略选择都是错误的,对市场环境的感知都出现了问题,目标客户定位和产品的开发严重不对路,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再好的管理又有什么用?对企业来说,应先经营,后管理,并有效把握管理工作方向和尺度,确保管理对经营的保障作用,实现经营和管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