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管理决定互联网+转型成败
(2015-12-02 00:24:19)
标签:
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管理竞争优势转型 |
分类: 峰侃管理 |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推进互联网+转型,互联网+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喧嚣的互联网+热背后,冷静的观察和思考之下,我们发现,互联网+转型成功的传统企业其实并不多,至少大多不太成功。
造成互联网+转型失败或不太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的管理没有跟上互联网+转型的步伐。很多企业在对互联网思维的认知还只是皮毛的时候,就学着互联网企业搞概念,以为只要有了概念,有了目标,自己就是互联网企业了,转型就可以成功了。这种形似神不似的“东施效颦”只能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令企业丧失大好的互联网+转型机遇。
这些传统企业似乎没有认识到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包括那些互联网+转型企业)往往都是对互联网思维和企业自身的的认知非常清晰和全面,同时,企业的运转机制也是互联网化的,也就是说它们在互联网的认知和实践方面是一致的,而且他们无一都非常重视自身优势的发挥。反观那些欲进行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大部分对互联网+的认知和实践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它们要么对互联网+的认知肤浅,以为只要一味的炒概念,自己的企业就可以实现转型了;要么有认识,但在实践方面缺乏系统的配套支撑。它们不知道的是互联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单纯靠炒概念和吸引眼球的时代早就过时了,否则能有那么多的O2O企业倒闭?这些企业在互联网+转型中不顾自身优势、一味地追求互联网线上应用,它们把用传统思维主观设计的伪需求当成是用户需求、普遍缺少互联网+转型的管理配套-----等等,这些都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目前来讲,中国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中比较成功的当属华为。华为终端在任正非的要求之下,走的是一条和大多数互联网手机公司完全不同的路径,其成功的标本意义在于能够使传统制造企业重新审视互联网+热潮。“2015年以互联网起家的小米不断调低年度销售预期,从最初流出的1.2亿台目标,到八千万到一亿台官方目标,以及渐渐不再提及到一亿台的上限。据估计,小米今年的出货量将增长15%,达到7,000万部——虽然仍是不错的业绩,但根本达不到小米向全球宣布的爆炸式增长目标。
而华为在这一年逐渐显现出不同。华为消费者BG半年报时将年度销售目标从160亿美元大幅提高到200亿美元。华为发布2015年上半年度经营业绩,实现销售收入17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其中华为消费者业务上半年收入90.9亿美元,同比增长69%。智能手机发货4820万台,同比增长39%。”
华为智能手机的成功可以说是华为特色互联网策略的成功。当年“任正非和华为的管理层们在很长时间里也为互联网焦虑过。在高层管理干部会议上,互联网成了讨论的重点。
“华为曾经成立过互联网业务部,曾经上马的包括SNS社区爱米网,本地生活服务爱米live、移动搜索等数十个项目。这个阶段,华为内部的顾虑是与运营商客户业务冲突,并且与华为主业距离太远。后来华为又提出了“华为特色的互联网”,在有助终端销售的基础上,发展APP精品应用,华为的天天播放器、天天动听等一批互联网应用加入了互联网公司的APP混战之中。”
“任正非很快觉察到了这种无序。他说:公司员工要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非主航道的业务,还是要认真向成功的公司学习,坚持稳定可靠运行,保持合理有效、尽可能简单的管理体系。要防止盲目创新,四面八方都喊响创新,就是我们的葬歌。”
“最后任正非拍板了荣耀作为电商品牌的独立。他明确指出包括荣耀在内的华为终端业务“不要盲目将三星、苹果、小米作为目标,别让互联网引起发烧,要以利润为中心。”更明确反映任正非对于互联网颠覆论看法的,是他另外一个场合提到: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还必须首先是车子,豆腐必须是豆腐……想把最好的手机在一个比较适当的价格范围内做好,按你们这个原则,爱马仕早就垮了,但现在垮掉的是小厂家。”
“任正非的这次表态,坚定了华为消费者BG向高端突破的方向。事实上,2014、2015年智能机市场逐步转向了第一批智能机用户的换机需求,华为在中高端领域的突破暗合了这个趋势。这也是华为半年报业绩靓丽的主要原因。”
“华为在2013财报中表示:“Internet+”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领下一波信息化浪潮,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互联网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权力向用户转移,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汇集用户的智慧构建新的制高点。可见华为内部对于互联网认知已经清晰,只不过任正非面对互联网浪潮,给出的选择是“聚焦”,而非“固守”。”
“在过去几年,华为整体的创新方向正在“从工程师的创新”向“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演变。这意味着华为在加大基础研究和基础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研究。具体到华为终端,华为在物联网芯片方面值得期待。随着万物互联时代到来,传感器和芯片将在手机上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成为华为突破的基础。”
“任正非在华为终端的转型实验,更接近一个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谨慎拥抱,简单点说,在华为看来,传统企业运营模式还是成立的,事物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是“+互联网”而非“互联网+”。”
“华为是一家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唯一一家没上市的公司。根据《财富》的报告,它在2013的年营收达到349亿美元,超过爱立信的336亿美元,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7成的营收来自海外,比联想集团的4.2成还要高。《经济学人》指出,超过20亿人每天使用华为的设备通信,也就是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华为的服务。即使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占率。
它的技术研发能力,也超越一般人对中国企业的想像。华为拥有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有4成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经济学人》指出,华为已是电信领域的知识产权龙头企业。”
华为的成就告诉我们,传统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一味地靠互联网化转型并不容易成功(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那些没有技术和管理积累的企业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也不容易成功。)。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已不单单是产品比赛和市场的竞争,更是认知与管理的竞争,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内涵和价值,从自身优势出发构建转型模式,同时在实践中要确保管理实践与互联网+转型行动保持高度一致。“从1997年起,华为与西方公司IBM、HayGroup、PwC、FhG、Accenture等展开合作,建立了世界级的流程化运作管理体系,数以百计的西方咨询顾问,给华为带来了全球领先的管理实践,也见证了华为在管理和运作的开放和透明度,而持续优化运作管理流程,是华为成为全球电信设备行业领导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华为转型互联网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