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绩效管理失败原因 |
分类: 峰侃管理 |
绩效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战略执行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核心手段。鉴于其在企业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已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管理热点之一。虽然绩效管理引入中国已十几年了,但真正运用的比较好的企业并不多。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与企业界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有关系
大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只要有了绩效考核手段,企业就算实施了绩效管理,而绩效考核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工资发放。在他们眼里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手段而非目的。绩效管理简单说就是一系列让被管理者完成设定任务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强调系统性,管理层和员工都是系统成员之一。它强调沟通、协调和员工参与;它以目标为导向,注重计划性和问题的解决;关注的是组织的未来绩效和员工绩效的提升。绩效管理的地位是战略层面的,企业通过制定战略性的绩效管理策略并有效执行,最终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最大化。
从上面可以看出,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那种认为只要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出一套绩效考核办法,并颁布下去,企业就算实施绩效管理了,是典型的犯了形而上的错误。这种自上而下推行的方式也不符合绩效管理的宗旨。而与公司战略的脱节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运作的低效,甚至失败。
二、缺乏系统性,过于倚重人力资源部门
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能力提升、业绩改进、薪酬和激励政策等关联度不大,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起任何联系,上述各方面业务要么各自独立开展,要么干脆没有考虑。其实,任何成功的绩效管理均需要企业的统筹规划和一系列的组织配套,以体现绩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重要性。例如在绩效考核机制、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沟通机制、企业文化建设、薪酬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使绩效管理与战略、业务和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
绩效管理工作虽然往往由人力资源部门统筹规划并协调实施,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但人力资源部门却不是绩效管理的唯一责任部门,它只是负责规划和协调而已,直接管理者才应该是绩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绩效管理是所有部门的工作内容,绩效管理的启动、实施、调整需要所有部门的参与。过于倚重人力资源部门,容易给其他部门造成被边缘化的感觉,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非常不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
三、员工参与程度不高,缺乏人性化
绩效管理工作无成效,除了缺乏系统性外,与员工的参与程度低也有关系。很多企业在制定绩效管理方案时,根本不会和基层员工沟通,员工只能被动的接受方案。此举很容易招致员工的反感,使绩效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绩效管理旨在改进工作绩效,提高企业执行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如果缺少执行具体工作的广大员工的参与,缺少将员工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效融合的配套措施,很难想象员工的工作绩效会得到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差,企业的目标会实现吗?
绩效管理必须重视沟通,沟通是明确任务、确定目标、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时,沟通也是员工传达个人价值诉求的关键方式,缺乏沟通的绩效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企业在绩效管理工作中不能只关注组织要求,还应体现人文关怀,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的发展着想,在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得到合理实现。
四、唯业绩论,评价标准单一,缺少针对性
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只是简单的业绩指标考核,为完成这些指标,各部门所采取的经营管理行为往往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单一的评价标准虽然使企业获得了不蜚的收入和利润,但却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强的破坏作用。
在绩效管理体系下,企业应综合分析影响企业收入和未来发展的各种因素,在设法获得支撑企业现阶段发展的收入和利润的同时,还要为未来储备知识、人才等发展要素,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等。
同时,企业必须注意绩效管理模式的适应性问题,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均需要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策略。
总之,绩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绩效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时,既要立足现实,也要着眼长远。一定要准备充分,方法可以因地制宜的设计、调整和简化,但内容必须系统而全面。
前一篇:中基层管理者该怎么工作
后一篇:职业化比专业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