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营管理机会成本策略 |
分类: 峰侃管理 |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它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如果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继续读三年研究生,这三年的学费、书本费和其它费用支出为1.8万元。但是否这就是他全部的读研究生成本呢,答案是:不是!因为如果他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到社会上工作,每年可以挣4万元,三年下来就是12万元。1.8万元是可以记在帐上的,叫会计成本,也叫显性成本;12万元虽然没有支出,但却是为读研究生所放弃的收入,它就是机会成本,也叫隐性成本。总成本(经济成本)应该是会计成本加机会成本,他读研究生的总成本应该是13.8万元。既然成本这么高,他为什么还要读研究生呢?因为研究生毕业后他每年的收入可达到12万元,远远大于他不读研究生的的年收入,所以他选择了读研究生。
其实,在企业经营中,机会成本同样重要,我们不但应考虑单纯的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还应该重视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总收益-经济成本
一般在企业经营中通常所说的利润最大化,只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根本没有考虑更能检验企业经营质量的、更为重要的经济利润最大化这一指标。下面就举个简单例子说明经济利润最大化这一指标的重要性。
同在某企业做软件设计主管的张某夫妇于2004年底一起辞职,利用自己多余的一套房子办了个软件公司,他们自己原有积蓄70万元,又向银行贷款40万元。到2004年底他们计算出来的成本为102万元,他们销售和代理软件的总收益为130万元,因此,张某夫妇得出结论他们2004年赚了28万元。而张某的朋友却说:“你们赔了”。
因为张某那套房子原本是按5000元/月的租金出租的,年租金收入在6万元,而张某夫妇在原单位的月薪都是1万元,年薪金收入总计在24万元。如果把这30万元的机会成本(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开公司,所以放弃了房租和薪金收入。)计入企业的经济成本,那么,2004年张某夫妇的公司是亏了2万元(总收益130万-会计成本102万元-机会成本30万元=-2万元)。这还不算张某夫妇70万的积蓄放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和他们在原单位完成软件设计项目后单位发放的项目奖金(通常数目都很可观)。张某夫妇应该检讨他们选择自己开公司是否正确?目前的经营管理思路是否应该调整?如何去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从对读研究生的选择和张某夫妇开公司这两个例子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机会成本不管你知不知道、承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企业领导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该考虑和重视机会成本的存在。在项目选择和市场进入策略等经营决策中,应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并认真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质量,真正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前一篇:企业应注意提高奖金激励的有效性
后一篇:成功的职业生涯是需要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