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55c7e4f8nccdd6e705a4c&690
灌输,俗称“填鸭式”教学,在我们这个国度可谓古来有之。按理说,数轮课改过后,这种教师自恃真理在握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教育手段,不该再有生存的空间。可让人遗憾的是,放眼望去,在我们今天的校园里,依然能够看到它活跃的身影,尤其在承担中高考等升学任务的学校,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受热捧而经久不衰,着实有些令人费解。
只顾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其实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可为什么时至今日它仍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细加分析之后,我们则不难发现,此乃众人携手力推所使然。应试教育体制之弊由来已久,非一纸命令或一人之力可以扭转,不说也罢。一众学校特别是应试名校钟情于此,皆因在他们眼中只有中高考的升学率,评价教师的教学亦只有“分数才是硬道理”这样的唯一标准,“成王败寇”是常态,至于学生的未来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于是,在如此指挥棒的引领下,教师只能通过满堂灌以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试知识。
身为教师,理当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随波逐流实在不值得去推崇。可作为体制内的教师,难有多少人敢置时下的招生政策而不顾,专注于培养学生能力却没有夺目的考试分数终究会受到责难,于是,尽可能地向学生灌输更多的应试知识,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便成了不少教师的当然选择,也常常因此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首肯。况且,相比较突破传统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灌输竟是最简便有效的教学手段,抄起课本教辅和手持一支粉笔就能整节课一气呵成,学生肃然聆听还能在心中油然而生满足感,岂不快哉?既然灌输作为教学手段如此简便易行,又何须耗时费力搞什么改革与创新?
教师习惯于口若悬河,学生几成知识容器,恐怕有人会认为学生普遍对此十分反感,其实不然,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曾在文提及,“有位高中化学老师上课用半节课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可是有些学生不耐烦,他们只想知道‘是什么’,然后开始‘反复练’……在应试教学之下,学生判断选择的依据,是‘高考会不会考到’——你为他的智力发展考虑,他只想为高考得分考虑。”对此,我们不好批评学生过于功利,毕竟只有过硬的分数才能帮助他们顺利拿到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的门票,但不得不提醒的是,学生疏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习惯被动接受现成的知识,那么,纵然博得再高的分数亦不过是考试机器罢了。
家长经不起孩子失败的折腾,凡有应试名师必受他们追捧,明知满堂灌并非最佳教学手段,但为了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还是会费尽心思投身其门下,热切盼望教师多讲多练,倘若遇着教师与此相悖,有可能愤愤于教师不负责任或经验不足,如此,家长的举动也在一定程度助长了灌输之风日盛。对于置身教育之外的家长,我们不好指责其缘何把多讲多练视为评价教师是否负责的标准,身为教师万不可只为着迎合家长的需求而无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动脑思考”,应该植入自己的课堂。
灌输有时不可或缺,完全否定之未见得就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惟想稍作提醒的是,没有课堂生成的知识,有的只有教师向学生灌输的现成知识,还不屑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更不肯启发学生乐于“怎么做”,灌输这种教学手段纵然再受追捧,抑或如何与应试教育相吻合,还是有必要向它说“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