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55c7e4f8n9abbe28b97aa&690&690
上周,《京华时报》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共同开展了“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孩子每天在22点钟之后才能睡觉,
50.1%的家长认为,睡眠时间不足,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长发育。而本应上床睡觉的时间,
56.8%的学生在学习。其实,不用作这样的专门调查,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学生的睡眠普遍不足,且看不到何时能够得到改观的迹象,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可让人很无奈的是,在“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下,学生只能在成绩和睡眠之间做单项选择题,结果可想而知,为了学业创佳绩只好牺牲睡眠,是他们中很多人的常态做法,当然,有时也是被逼着作出无奈的选择。提出“谁动了孩子的睡眠”这个问题,人们习惯性地会将矛头指向学校和教师,而我却认为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作为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学校一线教师,眼见身边一些学生睡眼惺忪地走进教室,纵然同情却也无可奈何,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轻他们的负担。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状态难免不满,迫于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只能隐忍不发,偶有机会顺势发一回牢骚。记得在一次上课过程中,我提到教育部有关于保障学生睡眠时间的规定,内容为“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10小时,初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学生不少于
8小时。”引来学生在下面哄堂大笑,以为我这个当老师的是在说“天方夜谭”,纷纷向我诉苦道“没人能够达标”,好在他们还算懂事,未在这个问题上和我作过多纠缠,因为他们很清楚:学生睡眠问题绝非我这个普通教师所能解决。
“饿了就吃,困了则睡”,看似人之正常生理需求,而在今天辛苦求学的孩子身上,却成了梦想得到的最大幸福。“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口号时常回落在耳边,可见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可究竟是谁动了孩子的睡眠,由不得人不去作深入思考。如今的和谐社会偏偏在孩子的前途与出路上不和谐,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对此数据我却难以苟同,总觉得其中水分太大,且不知样本选择是否为重点院校,否则,“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句话怎么会在大学里流行?寒窗苦读得以敲开大学门,结果毕业时有可能被就业,师出名门境遇才会略好一些,如此怎能让学生安心享受属于自己的睡眠?
学校和家庭无疑是动了孩子睡眠的直接参与者,可站在亦师亦父的立场上,我深感有必为学校和家庭说上几句公道话,学校拼生存与发展,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升学率,尽管“不以升学率论英雄”被喊出已久矣,但平静之下则暗波涌流依旧,连知名高校的推荐权只限于重点高中,这难免促使学校和教师追求让学生“以睡眠换成绩”。“可怜天下父母心”妇孺皆知,作为家长,如果不是因为在升学和就业面前“分数才是硬道理”,谁愿意自己的孩子闻鸡起舞和挑灯夜战?其实,在动了孩子睡眠的同时,很多家长的睡眠也不完整,正所谓“苦了孩子也累了自己”。写到这里,还有点怀念学工学农的那个年代,学校不用整天为升学率发愁,家长也不用为孩子没有分数而上不了学和就不了业而苦恼,按理说,社会在不断进步,学校和家长却逼着孩子拿睡眠换出路,难道他们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干撑的?明白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谁动了孩子的睡眠?恐怕还得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上去加以探寻,凡对于读书求学来说,发愤者莫不是以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而引以为豪,“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闻鸡起舞奏晨曲,悬梁刺股伴灯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常被引来对孩子进行劝学,可完全用在今天的孩子身上,对错与否,很难让人作出判断。当然,谁动了孩子的睡眠,有时也可能问题竟然出在孩子自己身上,现如今对孩子有诱惑力的东西太多,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如果家长不加以控制,都有可能吸引着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尤其是寒假将至,孩子或许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这些方面,在此由衷地提醒家长须对孩子给予监督和管理,否则,既浪费睡眠也伤害身体。
谁动了孩子的睡眠?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都有可能是始作甬者,再加上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如果想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安享属于自己的睡眠,愚以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