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iddle/55c7e4f8n9a31048056c5&690&690
这几天,沪上各中小学都陆续公布了期末考试成绩,位于该市中心城区的一所示范性高中的高一学生小杰(化名)心情跌落谷底。原来,他的一门理科考试亮了“红灯”,不仅如此,全校同学该科目的成绩也是“一片红”,导致出现大考全校平均分不及格的“少有情况”。而在该区的另外一所知名示范性高中,某班级该科目的平均分是59分。“将近一半的同学不及格,大家都被考懵了。”高一学生小佳说,整张试卷中大约有
35%的内容“超纲”,让他们在考试中无从下笔。关于小杰那门挂“红灯”的考试,人人网上学生们抱怨连天。一位同学甚至在网上还给负责本次出卷的教研员写了一封“控诉信”:“进了高中,我们早就有了准备,挂科、红灯,我们接受得了,但父母的转变能力没有我们那么快,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初中能考到八九十分的我们,高中竟要在及格边缘苦苦挣扎。”、“他们以为我们变坏了,以为我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了,于是他们对我们更加严格了。十六七岁,花季年华就这样越变越黑暗,我们越来越没有自由。”——《新闻晚报》
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我们固然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不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就否定孩子”,可对于孩子而言,经过一个学期的辛苦攻读,他们希望用优异的成绩证明自身的努力,并以此回报父母和老师,进而还能过上一个好年,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凡承担过命制试卷任务的教师都应该清楚,命题必须呈现梯度的科学安排,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使考试评价成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科学依据和标准,成为促进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不必将学生视作敌人,武断地认为只有把学生难倒、考倒才算达成目的。很不幸的是,新闻中所见的沪上之期末考试,竟然出现大量的超纲内容,结果导致知名示范高中在某门科目上,或是全校学生“一片红”,或是班级平均分“不及格”,恕我愚钝,冒昧地问一句:如此考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针对考试出现这样让学生始料不及的结果,也因此让他们感到相当无奈和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有教师出面给予善意提醒:“家长和学生都要理性地看待考试成绩,尤其是家长不能因为一次成绩就盲目责备或否定孩子,孩子努力就好,多给他们鼓励。另外,家长可与老师做好沟通,了解试卷难度、班级平均分等客观情况,帮助孩子一起分析优势和不足之处,利用寒假查漏补缺。”这样的提醒很及时也很有必要,毕竟一次阶段性考试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出孩子的真实学习状态和水平,但不得不说的是,如果三番五次出现类似很“给力”的考试,考完之后依然是全校上下“一片红”或班级均分“不及格”,恐怕真的就会彻底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引得家长对孩子丧失信心,恶补更会在孩子中大面积地出现。有鉴于此,如何科学命题是考试安排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客观地说,从初中升入高中,理科学习出现断层是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的现实尴尬,很多孩子因此出现在高中阶段第一学期的成绩“下滑”,让他们深感无奈和悲观,个别孩子从此一蹶不振并不鲜见。我虽只是初中教师,谈不上有资格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指手画脚,但还是想作这样的提醒:教育不可脱离宽容的本质,教学也不能把考试异化为难倒学生的手段,而应该考虑怎样促进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和增强学习信心。固然刻意将试卷之“难”推向极致的教师有诸多言之凿凿理由,或是高中阶段承担着学科竞赛的艰巨任务,或是高中阶段必须直面竞争激烈的高考,或是高中学习本身就有别于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在规律,但还是不能忽视此举带来的恶果,难倒一大片,“误伤”大多数,既挫伤了基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信心,又容易引发他们之间的相互猜疑和指责,命题教师除可以满足自身“学问高深”意淫之外,实则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没有任何好处。
任何一次检测或考试,都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课程标准》,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检验学生对知识、经验、方法和能力的真实掌握运用情况,鼓励学生增进对学科学习的信心与好奇心,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考试结果(成绩)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家庭希望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如果完全对这些置之不理,一味只追求命题形式的求新变异和内容的高深莫测,我不清楚如此考试为哪般?与其引来一片怨声载道,这样的考试不要也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