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55c7e4f8n98e86f49c282&690&69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文件通知,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和《神童诗》等,他们担心“带有封建糟粕性的内容”可能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无独有偶,湖北的部分学校也早就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众所周知的“昔孟母,择邻处”被删除,广为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在书中不见了踪影,原因只有一个:这是老师们认为的糟粕。教育工作者苦心的取舍,对孩子们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一些专家和教授早就按捺不住,纷纷现身批评此举违背教育规律,他们认为“让孩子完整地了解经典,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
站在一个普通教师的立场上,眼见各方围绕“利与弊”争得面红耳赤,好一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热闹景象,虽然我的国学经典素养浅薄得可怜,本来既没有资格遑论此事,也无心去扫他们争论的雅兴,却总觉得有话要说,国学经典教育固然意义十分重大,但就目前的操作模式而言,基本上属于行政命令强推和学校硬性要求,孩子则多是在被动状态下摇头晃脑地进行机械背诵,而不得不说的是,如果不注意培养孩子对国学经典的内在兴趣,也不肯等待孩子对国学经典有一知半解,那么,出发点和愿望再怎么美好与善良,对国学经典无论是有意识的删节还是坚定不移的保全,亦不过是外力对孩子的强加罢了,所谓“加深孩子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之预期,最终则难免要落空。
在共和国历史上一度淡出人们视线的国学经典,随着文化复兴的大潮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更是于2007年发文启动中华经典的诵读活动,目的为“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确实,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民族而言,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既有利于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一句“××,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自然也就成了这场声势浩大诵读活动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如果各位稍加留意之下,则不难发现“弟子规”、“三字经”和“神童诗”被孩子们囫囵吞枣背诵着是常态,甚至集数千之众排演着广场诵读的大场面也屡见不鲜,可孩子们对此是否有源自内心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此有没有自己的粗浅理解,却并不被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所重视,于是,恕我思想境界不够高,总认为这“诵的不是经典,而是表演”。
曾登陆央视《百家讲坛》,深情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曾表示,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和《弟子规》,你觉得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
90%是要吃亏的。如果依此否定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其实并不具有参考性,毕竟在日趋现实的社会中生活,“好人难做”早就是大家不得不直面的尴尬,一如“老人跌倒去扶反被讹”。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我认为研习和诵读国学经典,对个人而言,其最大益处在于提升文化素养和厚实文化积淀,并非说话行事皆要恪守陈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思想文化多元的今天,培养孩子具有创新意识和公民意识,是更为紧要的问题。虽不至于向孩子宣扬“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但引导孩子在法律范围内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国学经典确实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既不注重激发孩子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也不愿意将国学经典与现实生活相链接,只一味要求他们不加理解地流利背诵,或是经我们之手帮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是主张“全本照读,培养孩子自己判断何为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虽然这样的做法古来有之,也是今天不少地区和学校的常态做法,但如果孩子连最简单的“子不学,非所宜”都不知是什么意思,国学经典教育岂不成了活脱脱的“为背诵而背诵”,那么,没有兴趣和理解的支撑,我不知道国学经典能够陪伴孩子走多长的人生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