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55c7e4f8g948cafd72d11&690
“我想看到孩子们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人如果太过于现实了,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琐。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这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这是撷取自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文章中的一席话,每读于此,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今天下午,在班主任例会上,总结和布置完工作,我郑重地把这段话以“学习内容”的形式读给老师们听,并辅之以简单的点评,亦引起大家的共鸣。
晚间,在网上偶然读到《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尹平平的文章“勿因噎废食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其中引用了《新闻晨报》中的一段内容:“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出于好奇,在课间十分钟时从窗口伸出小手接雨水,竟然遭到老师一顿批评,并被要求以后下课时不能‘乱说乱动’。记者调查后惊讶地发现,如今课间十分钟里,许多学校为避免出现意外伤害,索性把小学生关在教室里,除了去上趟厕所,不得出门。”抛却教师的身份,站在一个普通成年人的立场上,我很同情今天的孩子不再拥有自由的童年,“临下课前几分钟就坐不住了,一下课就冲出教室去抢乒乓球台,或在树荫底下跳皮筋”,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为一种奢侈;回到教师的身份,是不是因为“眼中只有分数”,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剥夺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依愚之见,为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能够长久地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教师则应当经常性地思考和践行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回到童年”。
让我们“回到童年”,即使今天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又有几人曾经忘我学习以至在考试中屡次夺魁?恐怕这样的数据不容乐观,否则,怎不见中小学挤满了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往往自己成绩不佳且不乐意读书的教师,越是喜欢想方设法逼着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而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几本教科书和做不完的试题,有时,学生读名著竟然成为不可饶恕的罪过;让我们“回到童年”,即使今天对学生错误异常严厉的教师,又有几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犯下过错误,甚至在师范院校读书时也未见得就是道德标兵,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旦贵为孩子们的师长,就不再记得“犯错——改错”也是自己曾经走过的成长路,总喜欢以搜寻毛病的眼光审视眼前的孩子,发现问题则势必穷追猛打,甚至还要操起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手段,理由一律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殊不知对于很多人而言,有些错误虽未经受外人的批评,通过自我修正也会得到化解;让我们“回到童年”,那时可以在这温暖的阳光下被老师带着一道去秋游,还可以呼朋引伴地走上几里夜路去看露天电影,更可以每天早早地熄灯睡觉,而现在的孩子们呢?因为出于安全考虑,别说春秋游不被许可,有的连课间十分钟休息都被无情地剥夺,音体美等课被主科教师“征用”也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个别教师明文规定“学生不得于晚上某个时间之前上床休息”。
或许,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让教师不敢有丝毫懈怠,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中高考“封锁线”是当务之急,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让孩子安心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也正因为如此,一句简单的“时代不同了”,既可让我们挤压孩子童年的时间和空间变得“名正言顺”,也可让我们无须花费心思精力“回到童年”以对孩子感同身受。可不得不说的是,吴非老师这样告诫广大教师:“让我们的学生在步入社会的同时,还能有一颗童心,让我们每个成年人能想着‘回到童年’,则应当是永远的命题。”实在是极中肯的提醒。对于今天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或许我们的童年也浸透着苦涩的回忆,但总有值得我们牢记于心的快乐时光,哪怕只是走过田野嗅着青草味儿的经历(如图)。如果我们能够常常让自己重新“回到童年”,便自然容易做到“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而从不屑于让自己“回到童年”,那么,我们面前的孩子眼中会有什么?恐怕既没有像梦一样的诗,也没有像诗一样的梦,有的只是对知识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