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iddle/55c7e4f8g8d83f59af3c3&690&690
暑热难耐,一干人等来到黄山脚下休闲,清风徐来,好不惬意。就餐时却有小插曲发生,一个孩子“愤愤”地表达了对自己父亲的不满,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在这个孩子饭前去洗手时,父亲向他碗中夹了不少菜,荤素搭配着实丰富,但有些菜不合孩子的味口,因此对父亲的好心并不领情,甚至还多有埋怨。据我所知,类似的问题常出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因此会让他们闹上一些不愉快,“好心没有好报”自然成了不少父母和教师的口头禅,但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却触发了自己的职业性思考:父母也罢,教师也好,我们的“好心”缘何常被孩子所抵触?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抛却那极个别为人不齿者,就绝大多数的父母而言,对子女的爱好比长江水,总是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多是心甘情愿,甚至,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至今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之于子女的好心往往具有单向性,即父母更多的是站在自身立场上,以为自己所考虑的和提供的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正如前面提到的父亲追求着孩子饮食平衡,而孩子在意的却是合不合口味,于是,两者之间难免起“冲突”,激烈还有“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斗争”。如果说父亲的这一番好心因为孩子不理解而被抵触,而更多的“好心”则带有明显的强制味道,平日里在学习上给孩子施加额外任务,假期将孩子赶进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和“提高班”、自作主张给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等,往往是父母在未征求孩子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主观选择,这也就难怪“虽为好心,却被孩子抵触”。
其实,“好心”被孩子抵触,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学校生活中,记得《中国青年报》曾经刊载过一个教育案例,教师将自己撞见的学生父亲外遇告诉了学生的母亲,希望一同阻止该学生家庭的破裂,结果却导致“孩子的母亲精神崩溃,杀了丈夫,自己被送进精神病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向全校师生发出捐款倡议,当钱被交给这个学生时,他非但不感谢,把钱甩到一边,还恨恨地对教师说:“你已经将我害得家破人亡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毁我?”王晓春老师作评论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愚以为这位老师虽然一片好心,但行动显然越位了,帮助变成了干涉……爱不能强加于人。”如果说这是一个堪称极端的教育案例,其并不具有普遍性,那么,在学校生活中较常见的被学生所抵触的“好心”又会有哪些呢?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迫学生被补课、用简单粗暴的手段逼迫学生死记硬背、公开对贫困生的资助而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带着向家长告状的目的去登门家访等,我们或许不能怀疑学校和教师的出发点和动机,但诸如此类的“好心”确实有一厢情愿的嫌疑,甚至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当然会在学生那里遭遇被抵抵触。
回程的路上,有年长者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感恩,作为旁观者,我知道确实有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甚至有非常极端事件的发生,于这样的孩子而言,当然有必要理解并接纳父母的好心,一如今天的学生应该努力做到尊重和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样的话题我有博文《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素质》,此处不再过多赘述。本文着重强调的是,父母和教师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重要引领者,理当眼中有人,真正将孩子视作人格平等的主体,虽不至于都要强行走进孩子的心灵,但也要尽可能躬下身子与孩子多交流和沟通,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成长需求,努力提供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正确帮助,这样的好心才有可能被孩子所接受而不至遭遇强烈的抵触,否则,如李炳亭老师所言“只一味知道逼牛吃肉”,任凭再怎么感叹“好心没有好报”,恐怕也只能以失望而收场。
而更值得提醒的是,在不少的父母和教师那里,当自己的“好心”遭遇孩子抵触,容易生气动怒,埋怨孩子不能读懂自己的“好心”,虽然我在教育问题上鲜有研究,但还是想忠告他们也要努力去读懂得孩子的心,否则,只能被评价为“相当主观臆断和相当自我中心”。有鉴于此,还是不要以爱的名义将所谓的“好心”强加于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